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周银银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素养”的定义
“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核心素养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关键、最中心、最主要的素养。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各方面中起到了突出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正确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2.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在讲解课文时面面俱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落、句子,学生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
3.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调动积极主动性。教师应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題,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比较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词读读拼音,有不懂词义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问题让教师帮助解决。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课外的延伸也至关重要。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推进阅读实践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可开展以下阅读实践活动:
1、课前演讲,引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由学生自选或教师命题,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在课前演讲时,每天让学生按顺序讲述,可自选喜欢的名著章节讲,要求演讲者能尽量用文中的语句,避免重复,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并能作评论,结合相应的内容提出问题让演讲者回答,以实现对名著阅读的细读深化。对于演讲者和评论者,教师尽可能给予肯定。
2、开展诵诗歌、读美文活动。
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可在年级内开展诵读经典比赛活动,以“演”促读。通过活动,学生自编自导经典作品,融合朗读技巧、多媒体技术、服装、舞台表演等艺术等。
3、结合晨读材料开展语文晨读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早晨“疯狂”朗读一两篇课外文章、记精品成语、读名人故事、赏名家佳作;让晨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自愿行为,在朗朗书声中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
4、开设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主题班会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开展“快乐读书、健康成长”读书节活动,不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而且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5、以“写”促读,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的习惯,还能鼓舞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6、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每学期举行一次阅读心得体会、“我推荐的一本好书”读书征文以及读后感征文活动,评选出优秀文章,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就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展示阅读成果,品尝成功喜悦
1、以“展”促读。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展示学生阅读成果,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激发思考探究能力和文学鉴赏审美能力,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每周上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课上,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或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或是对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现手法等进行文学欣赏品评和是非优劣的评判。经常举行这样的读书交流会,情感蕴涵其中,方法渗透其中,读书的氛围也因此形成,同时阅读交流课也成了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新书、好书的时机。每月要求每位学生推荐一篇写上自己点评的文章,把学生推荐上来的文章作一筛选、归类、整理刊印,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读着自己推荐上来的文章,读着自己写的点评,很有成就感。学生爱上了阅读,更爱向他人推荐好文章。
3、以“奖”激读。
对阅读篇目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班级常规的奖品大都是图书:大到名著,小到杂志。如平时作业优秀奖、综合素质优异奖等,都以图书为奖品。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提高了,班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让学生爱读书。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尝试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只有这样,学生阅读实践中的“厚积”,才有可能在说话和写作中“薄发”,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一、“语文素养”的定义
“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核心素养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关键、最中心、最主要的素养。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各方面中起到了突出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正确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2.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在讲解课文时面面俱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落、句子,学生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
3.善于启发学生质疑,调动积极主动性。教师应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題,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比较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词读读拼音,有不懂词义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问题让教师帮助解决。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课外的延伸也至关重要。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推进阅读实践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可开展以下阅读实践活动:
1、课前演讲,引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由学生自选或教师命题,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在课前演讲时,每天让学生按顺序讲述,可自选喜欢的名著章节讲,要求演讲者能尽量用文中的语句,避免重复,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并能作评论,结合相应的内容提出问题让演讲者回答,以实现对名著阅读的细读深化。对于演讲者和评论者,教师尽可能给予肯定。
2、开展诵诗歌、读美文活动。
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可在年级内开展诵读经典比赛活动,以“演”促读。通过活动,学生自编自导经典作品,融合朗读技巧、多媒体技术、服装、舞台表演等艺术等。
3、结合晨读材料开展语文晨读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早晨“疯狂”朗读一两篇课外文章、记精品成语、读名人故事、赏名家佳作;让晨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自愿行为,在朗朗书声中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
4、开设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主题班会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开展“快乐读书、健康成长”读书节活动,不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而且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5、以“写”促读,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的习惯,还能鼓舞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6、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每学期举行一次阅读心得体会、“我推荐的一本好书”读书征文以及读后感征文活动,评选出优秀文章,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就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展示阅读成果,品尝成功喜悦
1、以“展”促读。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展示学生阅读成果,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激发思考探究能力和文学鉴赏审美能力,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每周上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课上,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或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或是对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现手法等进行文学欣赏品评和是非优劣的评判。经常举行这样的读书交流会,情感蕴涵其中,方法渗透其中,读书的氛围也因此形成,同时阅读交流课也成了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新书、好书的时机。每月要求每位学生推荐一篇写上自己点评的文章,把学生推荐上来的文章作一筛选、归类、整理刊印,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读着自己推荐上来的文章,读着自己写的点评,很有成就感。学生爱上了阅读,更爱向他人推荐好文章。
3、以“奖”激读。
对阅读篇目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班级常规的奖品大都是图书:大到名著,小到杂志。如平时作业优秀奖、综合素质优异奖等,都以图书为奖品。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提高了,班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让学生爱读书。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尝试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只有这样,学生阅读实践中的“厚积”,才有可能在说话和写作中“薄发”,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