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的实践分析

【作者】 刘良兵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教育和体育局)


【正文】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并且郑义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就教育领域来说,信息技术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更生动、更具预测性。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顺势而为,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传统观念。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有序衔接。本文就此进行简单的梳理,旨在从信息技术如何推动教学整合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对立
  (一)对信息技术素养的挑战
  自从2018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开始启动实施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旨在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需要开放观念,并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就学生而言,其年龄优势决定了他们在领悟与使用方面独具优势。反观教师,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探索精神,都稍逊于学生。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包括了:使用工具(信息技术)、获取能力、识别能力、加工能力、处理能力、传递(信息)能力、创造(信息)能力,以及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拥有上述能力,无疑是对教师的全新挑战,受到学科教学限制,很多教师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仍在表面上,这种“短板”影响到了整体教学效果。
  (二)对课堂教学结构的挑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后,课堂教学结构变得更为灵活,教师的控制力则相对弱化。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放大”,自学、合作与分享等学习方式变得更为可行,且评价与激励也开始由教师“主导”转向自评。可以想象,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则变为个体体验“中心”,教学模式将演变为“知行合一”。并且,学生的个性化方法、思维、能力、兴趣,也将逐渐成为学习追求的目标。我们需从深度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并摸索出可行的方法。
  (三)对传统教学关注点的挑战
  受到各方面条件制约,传统教学关注班级的共性与表象差异。至于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变化却知之甚少。这主要受限于人力与制度问题,或者教学要素不充分所致,比如:班容量过大,教师无法“分身”。由此无法顾及到学生的差异化管理,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如果信息技术应用得当,则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管理的作用,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兴趣、习惯、能力等等。基于学生个性化差异与学习过程,可以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此外,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得更快捷,并能做到及时分析,评价交流等功能,还能兼顾到学生差异化特征,关注到个别化现象。这些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
  信息技术背景下,课堂结构、教学质量、学习效率、教学内容都会有质的变化。最终实现灵活、轻松的教学,学生也能享受到“自由”的空间,在自己主导下实现快乐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操作
  (一)提升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事实上,新技术就等于新观念”(美国,约翰·布鲁克曼),就目前看,信息技术的影响超过了史上其他任何技术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包容性、智能化、互动性、高效性、便捷性,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年轻教师更具优势,并且能够自觉地寻求信息技术实现自我提升,或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检索信息,以及加工信息,有效的丰富了教学内容,设计教育情景,解决教育问题。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需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围绕信息化教学开展教学创新。各学校领导应该以身作则,帮助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和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定向帮扶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其次,明确发展方向。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并且要做好名校长和名师的培养工作,确保教师队伍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确保教师队伍健康有序地发展起来;最后,培养相应的服务体系。这就涉及到团队培训的指导能力,以及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全过程监测评价体系等相关机制的构建。
  (二)摸索信息技术融合学科建设的路径
  两者完美结合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不断摸索实践,并找到适合学校、教师的个性化应用方式。最终达到“教”、“学”、“评”的有序关联,学生能够快速了解自己知识掌握情况。教师的成长过程包括“适应期、熟练期、突破期,要从“为用而用”向“为学而用”转化。信息技术要体现在课前准备环节、课堂教学环节,以及课后反馈环节。经过反复的磨合与创新,形式化的痕迹逐渐淡化,信息技术就会以灵活、丰富的形式出现在学科教学当中。
  (三)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教师肩负着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重任,尤其是班主任还肩负着班级管理的职责。由于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创新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这种奖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或者在职称评定或培训机会上给予相应的倾斜。通过有效地调动,让更多教师参与到教学创新当中,并逐渐培养出多个学科带头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科教学当中,不是简单的“叠加”。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