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课外阅读成为习惯

【作者】 李丽杰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金冢子镇草店子小学)


【正文】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课外阅读的意义,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从而让学生提高对课文阅读的认知及阅读兴趣,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储存更多能量。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习惯
  现在的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课堂之外的学习,即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的生活中,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成了学习语文的又一个重要舞台。其实,叶圣陶先生在很早就提出了“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看法,实际是和现在的观念相一致的。单靠课堂上、课本上来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那是不全面、不牢固的,也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课堂之外广阔的生活广泛地阅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然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发现有些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提笔写不出东西,开口又感到无词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面过窄,除书本以外,他们很少或几乎不读课外书。因此,努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非常重要。但,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学生储存能量呢?
  一、了解意义,提高认识
  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了解、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1、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古往今来,许多成名成家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以读为本,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有利于积累词汇与语言材料。
  2、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各种书刊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词汇、材料和技巧。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3课外阅读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而且能增大语文信息量。它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课内不足,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适应时代大需要,社会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需求。小学生处于人生旅途的初期,天真单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活动促进,激发兴趣。可以促进与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活动很多,我常用的有两种:
  1、美文推介活动。每位同学从自己的课外阅读中选取一篇认为最好的文章,推荐给全班同学。推荐者可以对文章进行全面的介绍,也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进行推介。这样,推介者为了向其他同学介绍该文,必须深入透彻地阅读,而其他同学如果听了介绍后,产生了兴趣,也会找来细细一读,即使不去读的同学,听了介绍,也对该文有了初步的涉猎与了解。活动促进了阅读。
  2、文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对阅读摘记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既是阅读方法的交流,也是阅读效果的检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面窄,如果只是个人阅读,碰到篇幅长、有一定深度的书籍是很难读得下去的。所以给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便经常利用“班级”资源,使班级形成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读书氛围。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也是对课外阅读情况的一次互查。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学生有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是通过如下方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的。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所谓精读法,就是对文章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也就是说在遇到精品文章的时候,在反复的朗读之后,要对所读文章圈圈点点做批注,以理解所读的内容,并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而略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快速浏览,以了解其大致内容。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时候用,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只有把精读和略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2、阅读与记录相结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俗语告诉我们记录的重要性。遇到精彩描写的时候,学生也都会赞赏不已,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再让他们说说,他们早就不知所云了。所以,我引导学生善用读书笔记,将课外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并记清文章的题目、作者及阅读日期,为自己储备文学的“粮食”,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还鼓励他们根据自己所摘录的内容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兽鸟鱼,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思想可以自由的发挥,以稳定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
  3、阅读与交流相结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说明阅读是一个体现个性的过程。同一本书,不同的学生阅读之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份独特的体验就像奔流的岩浆在他们的体内寻找着合适的突破口,这时我就会适时引导,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以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升华。具体方法可以以读书的收获为主题上口语交际课,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然后让学生逐个朗读自己的习作,也可以让他们自愿组成小组,就同一个内容彼此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欣赏、评判书中的内容,让课外阅读变得更加精彩、高效。
  四、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就应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另外,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如我们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扩大了阅读量,也使课内外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五、让课外阅读成为习惯
  为了能让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持久,还需要将学生上述的行为定性,形成习惯,将课外阅读内化成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积淀阅读,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最终超越自我,在书籍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因此,必须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课外阅读措施。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①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可以因人而异。②阅读的同时要动笔。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断,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③精读的文章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④阅读时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需求。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意义是很大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途径,更如一盏照亮学生前进的指明灯,为学生今后人生为学储存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