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渗透

【作者】 刘 锋

【机构】 (陕西省乾县梁山初级中学)


【正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发育的“断乳期”和“危险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立足生活,深挖课程资源,营造情真意切的课堂氛围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教材,开发和利用好教材资源,实现教材价值。在学习《国家好,大家才会好》这课时,我结合《战狼2》电影片段和《厉害了,我的国》的真实素材顺势引导,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我们的祖国没有抛弃被困异国他乡的同胞,同学们看的热泪盈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来自一个触点,一句“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和那个走下飞机亲吻脚下土地的场面,让人动容之余更为强大的祖国而自豪。爱国是我们每个人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精神中最为厚重的底色。在学习《集体生活邀请我》这课时,课前播放了“班集体一年来的变化”视频剪辑,展示了班级各项集体活动的照片与荣誉。学生带着自身的情感体验进入课堂,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产生共鸣,通过学生静静分享与诉说,学生们体会到萦绕在他们身边的温暖和力量,这些力量激励他们不断前进。通过创设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道德课堂中我们注重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是有情感温度的育人场,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情真意切的教学氛围的浸润下,产生情感共鸣,使得道德课的心理教育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树立榜样人物,传递社会正能量,形成学生健全的内在品格
  先进人物事迹及形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以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行为为榜样激励学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促进民族团结》这课为例,教师通过促进民族团结的榜样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其精神品质,在思考过程中引发共鸣,潜移默化中感受榜样人物传递出的正能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不但能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而且还能培养了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良好品格。在学习“坚持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时,我展示了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新疆阿尼帕老人先后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的事迹,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界限与偏见之心。逢年过节,不同民族的子女们围在老人身边……,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这位老人为民族团结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个故事旨在引导学生从阿尼帕老人事迹中懂得这种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是在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心灵,引起思想共鸣,增强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积极做维护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当今社会生活千变万化,每时每刻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面前,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情绪极不稳定,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选取、呈现、分析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并将这些精神力量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贴合生活实际,也在浓浓的爱国教育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一代代人的民族团结精神凝聚起不屈的中国精神!课堂中我看到了学生眼中的坚定而又自豪的光芒,我相信,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培养了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丰富课堂活动,采用多元模式,培养悦纳自我的心理暗示
  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共处,发挥各自特长,体验团队力量和成功的喜悦,德育教育需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收获和成长。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要,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反思、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促进民族团结》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中,我借助“青海省玉树自治州这一民族地区的今昔对比”为线索,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座在地震废墟上重建的年轻城市,在强大的国家力量支持下和全国人民的无私关怀中,一个和谐、美丽、繁荣的新玉树在高原深处焕发出勃勃生机。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活动,【活动一】选择一组感兴趣的材料,结合课本议一议:①青海省民族地区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②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些民族地区的巨变?【活动二】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归纳总结党和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采取的措施。通过活动,训练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自选材料的方式,以生为本,尊重其兴趣爱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同时,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合作学习,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和进一步的深度思考,明白了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真真切切地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各民族共奋斗共繁荣!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给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富有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在执教《集体生活邀请我》这节课时,在课堂的最后,我设置了小组讨论:“如何增强我们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在反思与交流中激起了心灵的碰撞,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有勇气的,以后会表现得更好。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正视和接受现实,并学会悦纳自我。学生们逐渐懂得融入集体,需要承担对集体的责任,我利用这一契机在教学内容中渗透进公共生活的要素,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便是激情过后的理性思考。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人健全的心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积极有效的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智慧。知识也许会忘记,但人格、素质、心态,会让一个人懂得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这些能力决定着学生未来的人生高度。 
  总之,面对日益凸显的中学生心理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进行渗透、融合。道德课堂的魅力需要每一位老师精心营造,让每一位学生有尊严、有责任、更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