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李 龙

【机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第二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中,习作教学属于其中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在习作教学中掌握更多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可尝试应用思维导图去展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文章将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展开策略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策略
  思维导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直接明了的帮助学生去了解学习的步骤和过程,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图片和文字共同存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去固化知识记忆,同时提高学习效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教师也转变了不同的教学观念来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十分的凸显,主要在小学生习作的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思维导图也可称之为心智导图,主要是利用图文形式对人脑海中的客观事物感知进行表达,进而以此进行层级知识内容的构建,属于一种放射性思维方法。具体来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主要有如下几点作用:其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加之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够明显,所以采取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去代替传统习作教学中的枯燥讲解,能够让学生感到新颖,从而对写作产生学习兴趣;其二,强化学生知识的建构。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所以会出现成绩的好坏之分,这对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多少形成影响。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内容进行总结与梳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可建立更全面的知识框架,助力其知识的消化,提高写作能力水平。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转化为内心的强大动力,激发出求知欲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其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利用思维导图可以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突破固定思维的局限性,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慢慢地学生对写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发挥丰富想象力,生动形象地将内容表达出来,有利于提高作文质量。
  比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变形记”为主题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假如你能有一次变形之旅,你最想变成什么?”当学生充分表达了“我想变成什么?”之后把这一内容作为思维导图的原点,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可以分支出“变形后的特点”、“变形后的生活”、“变形后有哪些经历”以及“变形后的感受”等分支,在这些分支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最想变成的事物,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很快学生们就会为习作打好提纲,围绕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学生就能完成整篇习作,而且文章可读性也比较高,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习作十分感兴趣,习作课堂中的孩子们也变得积极主动不再无话可说。
  2.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合理选择素材
  小学生从最初的写话到习作的过渡期间,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够细致、深刻,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想到的东西过于局限再加之其见世面比较狭窄,会因为素材的极度匮乏而无从下笔。同时在刚开始接触习作时,会对习作有一定的畏难心理,加之在生活中并没有对人与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也就找不到可供写作的素材。那么,教师便可运用思维导图去改善这一现状,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局限,指导学生去合理选择写作素材。
  比如在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的习作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把这一主题作为思维导图核心,随后分支出“难忘的景”、“难忘的人”以及“难忘的事”三个点,在这三个分支点上再进行细致观察与讨论,将不同的景物、人物及事物的特点分别列举出来,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便能够呈现出一篇文章的基本构架,最后学生只需要结合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内容扩写便可。不难看出,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先将写作主题予以明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去分散出相关的关键词,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事物的观察与记录,在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交流下形成明确的写作框架。正如“难忘的小学生活”的写作主题下,便是在良好的互动下探讨出了“难忘的景”、“难忘的人”以及“难忘的事”等多个系列,如此一来学生今后再面对同类写作主题,便能从自己的素材库中轻松提取出素材,经过简单构思后便能写出更具可读性的文章。
  3.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是习作的纲领和核心,小学生作文布局不合理、格式混乱、用词不当,在写作时不能构建出完整的框架,导致文章看起来比较错乱,缺乏完整性。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学生习作时可先需根据主题利用思维导图搭建写作框架,然后根据思维导图中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填充习作内容。比如在正式写作之前,先列出一个基本的大纲,包括文章的段落结构、逻辑顺序、整体布局等,这样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不会出现太大的问(下转第76页)(上接第77页)题,能够高效完成。另外采用思维导图构建出写作的框架,上手就会变得很容易,将所思所想流畅表达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会感觉到布局科学合理,符合主题的需求,学生进行初步创作,根据思维导图就能完成小作文的初稿。
  4.运用思维导图,丰富习作内容
  教师根据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例如,学生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形形色色的人》的习作中,利用思维导图选择出习作的主题,可以根据这个人进行展开讨论。包括这个人外貌特点、典型事例、兴趣爱好等,有顺序有条理的把思路理清。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联想,在写作上可以为学生创造很多素材,比如,还可以在这件典型事情上进行发展延伸,让学生联想当时到神态、语言、动作等内容,通过这些丰富的内容让画面描述的更加具体鲜明,增加作文内容上的饱满程度。
  5.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内容,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固化。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尝试建立了自己的思维导图和写作习惯,在尝试的过程中老师扮演一个引导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在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不断的强化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了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属于一种更为直观高效的信息表现工具,将其应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能够在调动小学生写作欲望的同时,消除其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并且可将写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以直观、系统的方式呈现,从而让小学生在清晰的思维框架中去写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进行积极探索,确保其在习作教学中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进而提高习作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贺泽菊.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智慧,2018(17):50.
  [2]程晓梅.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南北桥,2018(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