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跨文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彭文文
【机构】 (四川省宣汉中学)
【正文】 摘 要:跨文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就是让语文教本与读本这二本实现同步应用育人的一种重要教学思想。本文探讨了跨文本理念在强化考试需要、比较人物性格、探究人物成因和感知人性多维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跨文本理念;教本;读本;实践应用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每名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量都是以百万字作单位的,特别是在“得阅读者得语文”口号背景的下阅读量和阅读面的要求更是让学生吃惊。如何让学生去实现课外阅读,把目光的触角伸向教材之外去阅读,去广积蓄收,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能力的。虽然,现行教材有教本和读本,读本上告诉了我们哪些该读哪些该背,但这些的实现落实则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达到的。因此,在这几年实践中我们围绕教本与读本这“二本”进行了方法探究,得出了跨文本方法来实现二者的同步育人。
一、实施跨文本理念强化考试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我们教学实施具有很强指导性的,我们阅读其理念自然就会发现“需要”往往就是动力生成的原因这一结论。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我们要让学生将教材与读本很好地结合进行学习,就需要以这种需要理论作为实践指导思想,通过把“学以求分”的取向持续作用于学生,让他们产生加强教材读本结合学习思想,认识到这二者的结合才能使他们得阅读、得语文,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更才能在高考语文过程中不被时间淘汰。现实中要求学生必须有快速的语文阅读浏览读的扫描能力,实现快速的默读静思。要达到这种效果,仅有课堂的训练是不够,还必须结合读本和课外阅读实践去强化,才使其快速读和快速理解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能力。只有让学生产生这种为了高考语文能读完题目、能理解题目要求、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分数收获囊中就必须强化跨文本的学习思想,通过学以求分去促进。
二、实施跨文本理念比较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性格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常态化着力点,也是训练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能力去评价文本中人物的创新做法。而实施跨文本理念,就是将相近的课文学习中的人物性格分析方法应用于另一篇文本中,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达到认识的深化。例如,我们在教学完《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组文言教材后就可引导学生将其中学到的关于人物性格分析比较的方法《晏子故事两则》中去,让学生从分析烛之武的勇赴国难的品质、去分析粗犷勇敢有义侠品质的荆轲、去对比刘邦项羽等二人的斗智斗勇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自然就可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读本中的文言学习中去,在《晏子故事两则》中他们能看到一个幽默机智的晏子,在《召公谏厉王止谤》能感受到召公劝厉王强禁舆论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有了课外引课外,教本领读本的跨文本做法,就可让学生学用结合,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三、实施跨文本理念探究人物成因
人物成因指的是人的性格、能力都是现实历练出来的,有时甚至是逼出来的。这一点,我们可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得出结论。因为在学了这一课之后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并没有对烛之武产生过多兴趣,相反对文本中描述不多的晋文公倒是在意,他们认为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值得褒扬,欣赏晋文公的原因则是他们隐忍不乱的性格。成、然而,在我引导学生看教材下边注文时他他们看到“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那一句才恍然大悟。此时我们再导向,曾经作为无赖的晋文公又是怎样成为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引导学生向读本延伸,去阅读读本《重耳之亡》一文,鼓励学生从中找到答案。这样进行跨文本引领,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燃及到课外去,去认真找到晋文公人物成因认知的。这样的拓展引领,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眼界得以拓宽增大,收到了多样化的教学效果。
四、实施跨文本理念感知人性多维
人性是多样的。同一个人也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表现出另一面。所以,多读一些关于人性描写的文章,我们对人物的理解就可从不同角度得到他们全方位的认识。为人师表的孔子也是经师。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简短的文本描写中我们透过他们交流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具有良好启发思想的人师——“循循善诱”。对学生的不同志向和人生选择不加强阻,没有武断扰人。要知道,孔子作为一名世人称颂的教育家,是不是只有这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意在激发学生向读本要答案的这种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认识孔子,我在教学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知识点之后就安排了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我心中的孔子》这篇作文,结果,很多学生为了更全面的写出孔子形象,写出其人性多维,他们在读本中认真阅读了《季氏将伐颛臾》,从中他们看到了孔子也曾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为了在“主义”和信仰他选择了不妥协、不退让,其形象更丰满而跃然纸上。
总之,跨文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之地。而且在课外阅读增大要求的当下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者,一定要具有这种理念,并把这种理念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也有这种课外课内相结合、学用相结合的学习思想,这样他们才更好地主动地去学了课内又去课外学习的想法和做法。这种思想和行为虽然功利性很强,对于应考求分和提升语文素养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再通过跨文本理念的实施,让学生在课外得益得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秋敏,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跨文本教学[J].教师博览,2014年。
[2]张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情境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跨文本理念;教本;读本;实践应用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每名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量都是以百万字作单位的,特别是在“得阅读者得语文”口号背景的下阅读量和阅读面的要求更是让学生吃惊。如何让学生去实现课外阅读,把目光的触角伸向教材之外去阅读,去广积蓄收,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能力的。虽然,现行教材有教本和读本,读本上告诉了我们哪些该读哪些该背,但这些的实现落实则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达到的。因此,在这几年实践中我们围绕教本与读本这“二本”进行了方法探究,得出了跨文本方法来实现二者的同步育人。
一、实施跨文本理念强化考试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我们教学实施具有很强指导性的,我们阅读其理念自然就会发现“需要”往往就是动力生成的原因这一结论。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我们要让学生将教材与读本很好地结合进行学习,就需要以这种需要理论作为实践指导思想,通过把“学以求分”的取向持续作用于学生,让他们产生加强教材读本结合学习思想,认识到这二者的结合才能使他们得阅读、得语文,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更才能在高考语文过程中不被时间淘汰。现实中要求学生必须有快速的语文阅读浏览读的扫描能力,实现快速的默读静思。要达到这种效果,仅有课堂的训练是不够,还必须结合读本和课外阅读实践去强化,才使其快速读和快速理解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能力。只有让学生产生这种为了高考语文能读完题目、能理解题目要求、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分数收获囊中就必须强化跨文本的学习思想,通过学以求分去促进。
二、实施跨文本理念比较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性格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常态化着力点,也是训练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能力去评价文本中人物的创新做法。而实施跨文本理念,就是将相近的课文学习中的人物性格分析方法应用于另一篇文本中,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达到认识的深化。例如,我们在教学完《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组文言教材后就可引导学生将其中学到的关于人物性格分析比较的方法《晏子故事两则》中去,让学生从分析烛之武的勇赴国难的品质、去分析粗犷勇敢有义侠品质的荆轲、去对比刘邦项羽等二人的斗智斗勇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自然就可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读本中的文言学习中去,在《晏子故事两则》中他们能看到一个幽默机智的晏子,在《召公谏厉王止谤》能感受到召公劝厉王强禁舆论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有了课外引课外,教本领读本的跨文本做法,就可让学生学用结合,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三、实施跨文本理念探究人物成因
人物成因指的是人的性格、能力都是现实历练出来的,有时甚至是逼出来的。这一点,我们可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得出结论。因为在学了这一课之后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并没有对烛之武产生过多兴趣,相反对文本中描述不多的晋文公倒是在意,他们认为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值得褒扬,欣赏晋文公的原因则是他们隐忍不乱的性格。成、然而,在我引导学生看教材下边注文时他他们看到“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那一句才恍然大悟。此时我们再导向,曾经作为无赖的晋文公又是怎样成为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引导学生向读本延伸,去阅读读本《重耳之亡》一文,鼓励学生从中找到答案。这样进行跨文本引领,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燃及到课外去,去认真找到晋文公人物成因认知的。这样的拓展引领,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眼界得以拓宽增大,收到了多样化的教学效果。
四、实施跨文本理念感知人性多维
人性是多样的。同一个人也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表现出另一面。所以,多读一些关于人性描写的文章,我们对人物的理解就可从不同角度得到他们全方位的认识。为人师表的孔子也是经师。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简短的文本描写中我们透过他们交流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具有良好启发思想的人师——“循循善诱”。对学生的不同志向和人生选择不加强阻,没有武断扰人。要知道,孔子作为一名世人称颂的教育家,是不是只有这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意在激发学生向读本要答案的这种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认识孔子,我在教学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知识点之后就安排了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我心中的孔子》这篇作文,结果,很多学生为了更全面的写出孔子形象,写出其人性多维,他们在读本中认真阅读了《季氏将伐颛臾》,从中他们看到了孔子也曾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为了在“主义”和信仰他选择了不妥协、不退让,其形象更丰满而跃然纸上。
总之,跨文本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之地。而且在课外阅读增大要求的当下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者,一定要具有这种理念,并把这种理念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也有这种课外课内相结合、学用相结合的学习思想,这样他们才更好地主动地去学了课内又去课外学习的想法和做法。这种思想和行为虽然功利性很强,对于应考求分和提升语文素养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再通过跨文本理念的实施,让学生在课外得益得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秋敏,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跨文本教学[J].教师博览,2014年。
[2]张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情境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