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生经验”观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作者】 鲁美丽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七中学)


【正文】  摘 要: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我们课堂所用,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学生经验课堂教学
  杜威把课堂教学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孤立地对待每一节课,把每堂课看成是独立的整体,认为每门课程之间、每节课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不要求学生去寻找课与课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接触点,这是最脱离实际的、最不好的一种情况;第二种是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来帮助理解现在所学的新知识,并利用现在所学的新知识去加深理解过去所学知识。这种教学的结果虽然要好一些,但仍然脱离实际。第三种就是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习惯于寻找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的接触点与相互的关系。这是最好的一种情况。
  杜威的这段话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片空白,关于所学的知识,他们大都有一些或多或少、或粗浅或深刻的经验,这些都是老师在教学时的宝贵材料。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我们课堂所用,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在对教材的使用等等方面,都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为中心来进行,这对教学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回顾,让已有经验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很多家庭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都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彰显,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毫无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新的教学观念里,学生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个体的经验看成是理解教材知识、解释教材知识意义的基础。要选择那种既能满足学生现有经验水平,又能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的任务是安排那种不使学生厌恶、能引起学生活动兴趣的经验,由于它促使学生获得渴望的未来的经验,所以它的作用比直接获得适意的经验还要大得多”。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学习、领会新的课程内容,他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主体性会得以大大发挥,对学习也充满了热情。
  比如在讲授《乘方》时,我先用课件展示一道小学数学题:一束气球由7个气球扎成,请问8束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学生异口同声答:56个气球。接着我便问:同学们算的这么快是因为大家用了乘法口诀,想想看如果没有学习乘法该怎么计算呢?学生答:7+7+7+7+7+7+7+7=56(个),也就是8个7相加求和。此时我紧接着问,既然加法能解决这个实际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呢?有学生回答:乘法简单。再问:具体简单在哪里?学生答:数学讲究简洁美,8个7相加写着麻烦而且容易多加漏加易出错,乘法就很好,写起来简单,读起来容易,不会出错,还节约作业本(他说到这里全班都呵呵笑起来)。我接着又问:加法和乘法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便回答:乘法是多个相同数字求和的简便运算,如:7+7+7+7+7+7+7+7=8X7=56。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接下来我们来研究各个乘数都相同时的乘法运算。通过对加法和乘法关系的理解学生明白了数学讲究简洁美,那么多个乘数都相同时的乘法运算自然会有一种比较简洁的记法和读法。接下来通过对折一张纸,探究对折次数与对折后纸张层数来学习乘方就会容易些,印象也深刻。
  二、指导学生巧“迁移”,让已有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服务
  回顾旧知,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如果只回顾,或回顾的知识跟新课的重点联系不那么密切,又或者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初中的孩子,因为他们年龄尚小,因此在获取数学知识时,很多情况下都是遵循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能够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奥苏伯尔也指出:“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活动中,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数学知识、技能乃至思想方法,内在联系密切,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可以说“迁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让学生从既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迁移中类推、衍生并提炼、概括新的数学知识,把数学学习过程化作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那么新知识的学习也就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了。
  比如在讲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时,涉及到学生已有经验是八年级知识“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九年级教师在讲解时通过几何画板来改变三角形的大小,将已有知识迁移为“在直角三角形中,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如果有一个锐角为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二分之一,是一个固定值。”,再借助45度角、几何画板再演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证明。最终让学生将结论一般化为“在直角三角形中,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当有一个锐角固定时,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实现了学生对自己原有经验进行改造迁移,获取新知。
  再比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引导学生回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如何定义的?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类比迁移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定义为: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迁移规律运用得好,就是妙招,巧用迁移,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但有的时候,迁移也会产生“负”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消除迁移的“负”作用,有选择地使用迁移规律,让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服务。
  三、引领学生会“运用”,使新学知识变身成为已有经验
  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这就是说,当这个小孩发现疼痛了,他会思考,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后要怎样才能避免?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灼伤,也不会再把手指伸进去了。这个时候,小孩就获得了经验。这个经验是小孩通过思维后获得的。“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这句话正说明了“运用”的重要。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再重点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能使新学知识也“变身”成为学生的已有经验,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提高。
  这里用一道数学竞赛题举例:
  题目:初三年级某班有48名学生,所在教室有6行8列座位,用(m,n)表示第m行第n列的座位,新学期准备调整座位,设某个学生原来的座位为(m,n),如果调整后的座位为(i,j),则称该生作了平移[a,b]=[m-i,n-j]并称a+b为该生的位置数。
  (1)若小明原来的座位为(4,3),调整后的座位为(2,4),求小明的位置数;
  (2)若某生的位置数为8,当m+n取最小值时,求m·n的最大值.
  本题偏难,考查了利用坐标表示位置,几何变换的代数表示法,属于新定义型题目,解答本题需要同学们仔细审题理解位置数是怎样规定的,然后根据题目规定来完成此题。
  爱因斯坦说过:忘掉了在学校学到的所有东西,剩下来的就是教育。从教13年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具有这种能力: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没有碰到过的知识的能力。
  四、删除已有经验的负效应,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增值效应
  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总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起着一定得副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时的不利因素,避免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负效应。这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努力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增值效应。
  比如九年级《二次函数与最大利润问题》教材上提到涨价方案和降价方案,问选择哪种方案能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题目刚一出示学生先是感觉这道题目有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销售同一种商品怎么会把涨价方案和降价方案放在一起考虑最大利润?他们有些懵,引导后再集体回答肯定选择涨价方案,理由是东西卖的贵自然利润大,说不用计算。显然学生没有考虑到“销量”。我引导学生利用总利润=每件利润X销量,得出正确答案,解题后总结:在销售问题中商家可以通过薄利多销或厚利适销来获得最大利润,最终选择哪一种调价方案还要根据题目要求,所以不能仅凭感觉做出判断。在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真正删除已有经验的负面影响,切实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增值效应。
  正所谓“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教师可以以“痕迹”为起点,引导学生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或改组,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那么,教师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如何学习知识”这个技能。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上是我从“学生经验”观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获得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罗碧芳,《杜威“经验课程”评述》,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王轶喆,《杜威的课程论思想及其现实意蕴》,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许崇麒.激活已有经验引发自主探究基础教育论坛,2014
  [4]郭梅清简论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活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