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几个误区
【作者】 赵惠媛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一小学)
【正文】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经历了很多次的变化,从一开始的追求“热热闹闹”的无序课堂教学,到之后过度的“多媒体”运用于课堂的无效教学,以及最后的“盲目主体”,学生完全主宰课堂的教学,这其中有过很多失败的教训,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近年来,对集体备课的有效研究越来越深入,很多学校把“集体备课”作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开展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教研形式,开展的越来越广泛。但我们也看到,很多教师在参与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走入了集体备课的误区,结果事倍功半,并不理想。下面我就多年来的教研实践,谈谈当前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集体备课就要集体研讨,不需要个人开展研究
很多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嘛,顾名思义就是要一群人在一起,针对一个课题进行研讨,它的意义在于“集体”二字,所以所有的备课活动,都要大家凑在一起,开展多方面的探讨,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再集体研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不会很长,因为他们坚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能够解决一个困扰大家很久的共性问题,所以个人无需进行课题研究,只要认真听取大家提出的意见就好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少见,有的年轻教师在承担一节公开课后,会过渡地依赖于集体备课,结果反而失去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本以为通过集体备课会集各家之所长,备出一节完美无缺的展示课,结果却是不伦不类,讲出的课成了“四不像”,侧重点不突出,课堂效果也很一般。笔者认为,集体备课这种教研形势本身非常好,但前提是在参加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提出的意见都是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现状产生的,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班级的学生,主备教师提出的初始教案,可能不完美,但肯定有其闪光点,其他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更要鼓励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出既有个人特色,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同时真正的有课堂实效的一节课,大家在一起进行研课、磨课、不断完善。每个人都要把潜心研究的结果和听取意见后的改进结合起来,再进行创新,这才是集体备课的意义所在。
误区二:集体备课重点在于备课,不需要深入课堂实践
每学期学校教研组在开展集体备课之前,都会制定集体备课计划,计划中对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内容、过程都有很详尽的规定。但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了很多年的语文教师,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很多学校校本教研的集体备课活动,还停留在“备课”阶段,缺少深入的课堂实践研究。基本形式就是到了集体备课时间,学科组教师带着教材、教案,以及选好的课题,开始集体讨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被拿出来,反复研讨,假设,推敲。我们不否认这种认真钻研教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往往在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学校教研部门收到的是一沓又一沓的纸质材料,有时一个学科组将近十个人,会拿出十份不同的教案,不同的反思,但是真正把这些教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的,却少之又少。纸上谈兵的集体备课,缺少了课堂教学土壤的检验,其效果究竟如何,似乎也没有人关心。出现这种情况,其责任不全在教师,学校教研部门,上面的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好好反思,越来越多的教育督导检查,来自各个有关部门的各项文件和指令,使得教师们每天都要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踏踏实实地进行一次教学实践研究,反而需要硬挤出时间去完成。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每学期的集体备课次数减少,现在有的学校是每周一次,有的学校是每两周一次,在我看来,要想让教师真正的在集体备课得到成长,一个月一次,甚至一学期一次的“集体备课——课堂实践——教学反思”都可以,关键是要注重实践,真抓实干,才能够取得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误区三:集体备课侧重课前研讨,不注重教师课后反思
很多年轻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时,态度还是很认真的。但也有不少教师抱怨说:为什么我参加了很几次集体备课,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的不明显呢?这就要看在集体备课中,你的侧重点在哪里。有些教师特别善于聆听,所以往往在研讨环节,记录了很多别人的有效建议,然后再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表达能力突出,所以经常能够在发表意见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始教案的问题所在。还有的教师授课功夫到家,课堂上讲得异彩纷呈。但这些,并不能掩饰教师在集体备课和课堂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对于一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来说,课后反思环节才是最重要的一步。集体研讨准备的教学设计,讲课时发现的生涩不顺畅之处,听课时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评课时同组教师的质疑问难,亮点缺点……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最能够引发教师思考,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点。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往往需要好几次研讨,初始备课,集体研讨,再次设计,课堂实践,问题反思,修改完善。这些环节要想全部顺利完成,靠的就是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课堂生成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单元备课的反思。不仅讲课的教师要反思,听课的、评课的、参与研讨的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才是集体备课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教师成长的着力点和助推器。没有教学反思的集体备课是没有灵魂的,也是没有达成目标的。
以上是我在参加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都来参与关于集体备课的讨论,早日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做勤于思考的语文教师,使得我们的集体备课,真正起到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助力教师成长的作用。
误区一:集体备课就要集体研讨,不需要个人开展研究
很多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嘛,顾名思义就是要一群人在一起,针对一个课题进行研讨,它的意义在于“集体”二字,所以所有的备课活动,都要大家凑在一起,开展多方面的探讨,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再集体研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不会很长,因为他们坚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能够解决一个困扰大家很久的共性问题,所以个人无需进行课题研究,只要认真听取大家提出的意见就好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少见,有的年轻教师在承担一节公开课后,会过渡地依赖于集体备课,结果反而失去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本以为通过集体备课会集各家之所长,备出一节完美无缺的展示课,结果却是不伦不类,讲出的课成了“四不像”,侧重点不突出,课堂效果也很一般。笔者认为,集体备课这种教研形势本身非常好,但前提是在参加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提出的意见都是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现状产生的,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班级的学生,主备教师提出的初始教案,可能不完美,但肯定有其闪光点,其他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更要鼓励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出既有个人特色,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同时真正的有课堂实效的一节课,大家在一起进行研课、磨课、不断完善。每个人都要把潜心研究的结果和听取意见后的改进结合起来,再进行创新,这才是集体备课的意义所在。
误区二:集体备课重点在于备课,不需要深入课堂实践
每学期学校教研组在开展集体备课之前,都会制定集体备课计划,计划中对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内容、过程都有很详尽的规定。但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了很多年的语文教师,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很多学校校本教研的集体备课活动,还停留在“备课”阶段,缺少深入的课堂实践研究。基本形式就是到了集体备课时间,学科组教师带着教材、教案,以及选好的课题,开始集体讨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被拿出来,反复研讨,假设,推敲。我们不否认这种认真钻研教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往往在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学校教研部门收到的是一沓又一沓的纸质材料,有时一个学科组将近十个人,会拿出十份不同的教案,不同的反思,但是真正把这些教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的,却少之又少。纸上谈兵的集体备课,缺少了课堂教学土壤的检验,其效果究竟如何,似乎也没有人关心。出现这种情况,其责任不全在教师,学校教研部门,上面的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好好反思,越来越多的教育督导检查,来自各个有关部门的各项文件和指令,使得教师们每天都要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踏踏实实地进行一次教学实践研究,反而需要硬挤出时间去完成。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每学期的集体备课次数减少,现在有的学校是每周一次,有的学校是每两周一次,在我看来,要想让教师真正的在集体备课得到成长,一个月一次,甚至一学期一次的“集体备课——课堂实践——教学反思”都可以,关键是要注重实践,真抓实干,才能够取得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误区三:集体备课侧重课前研讨,不注重教师课后反思
很多年轻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时,态度还是很认真的。但也有不少教师抱怨说:为什么我参加了很几次集体备课,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的不明显呢?这就要看在集体备课中,你的侧重点在哪里。有些教师特别善于聆听,所以往往在研讨环节,记录了很多别人的有效建议,然后再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表达能力突出,所以经常能够在发表意见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始教案的问题所在。还有的教师授课功夫到家,课堂上讲得异彩纷呈。但这些,并不能掩饰教师在集体备课和课堂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对于一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来说,课后反思环节才是最重要的一步。集体研讨准备的教学设计,讲课时发现的生涩不顺畅之处,听课时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评课时同组教师的质疑问难,亮点缺点……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最能够引发教师思考,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点。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往往需要好几次研讨,初始备课,集体研讨,再次设计,课堂实践,问题反思,修改完善。这些环节要想全部顺利完成,靠的就是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课堂生成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单元备课的反思。不仅讲课的教师要反思,听课的、评课的、参与研讨的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才是集体备课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教师成长的着力点和助推器。没有教学反思的集体备课是没有灵魂的,也是没有达成目标的。
以上是我在参加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都来参与关于集体备课的讨论,早日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做勤于思考的语文教师,使得我们的集体备课,真正起到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助力教师成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