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彭 静
【机构】 (广西博白县永安镇新祥村小学)
【正文】摘 要:学具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在学具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被动学习的处境。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学具
1.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的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性的教学体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积极发挥学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以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探讨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2.合理运用学具,引发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如果仅凭小学生的相像是难以理解的和掌握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增强数学素养。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学具更具有意义,能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将复杂的数学题变得更简单。在运用学具时应该注意合理适度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和思考,选择的学具要符合他们的实际特点,避免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困扰。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小学生通过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笔者在教学时给学生带来很多图形,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让他们闭上眼睛去摸一摸这些图形,准确找到三角形。对于快速、准确找到三角形的学生给予鼓励,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并找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三角形,以便更深层地研究三角形,唤起他们的记忆。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相像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相像力和创造力,唤醒学生的数学潜力,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运用学具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将数形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锻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定义,鼓励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然后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到底需要哪些条件?从直观到抽象,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棒,在桌面上拼出一个三角形,在黑板上给学生讲解三角形的高,并告诉学生高应该是垂直线段,让他们在桌面上给自己的三角形再拼出一个高。为了让学生发挥相像力,还给他们准备了一些自制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拉一拉,体会哪个图形更具有稳定性。通过实践,学生就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会给他们提出一些生活性的问题,比如:班级的椅子坏了,怎样加固它呢?在交流和讨论后,学生能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快乐。
4.与多媒体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减少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方式,节省教学时间;还可以录制微视频,将音频和图文等融入其中,通过微课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用具,减少学生的疲劳感。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学生已经在之前的课中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等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且渗透转化思想,为今后学习图形知识打下基础。为此,给学生准备许多纸质的三角形图案,让学生用量角器去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测量,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教师提问:除了用量角器量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用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到一起,这时发现能够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当然,还可以用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要数学教师大胆创新,一定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
5.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可塑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进行课堂拓展,以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化,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缩小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在运用学具时也要按照要求分步进行,不能跨度太大,防止学具操作活动变成纯粹的肢体活动。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笔者根据学校各建筑的位置,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示意图,其中图书馆、教学楼、超市三者呈现三角形的位置关系。挑选学生到讲台上给三者连线,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体会到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从图书馆到超市,怎样走最近?从图书馆到教学楼,怎样走最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6.学具实用方便,引导操作过程
在进行学具教学时,数学教师要考虑到数学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学具材料选择时宜科学恰当,忌成为点缀;鼓励就地取材,以使用方便、安全、实用为原则。同时,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加强对学生操作的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谈话分析。
比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三角形拼四边形,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图形的拼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在课前准备许多环保的三角形学具,首先让学生随意用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并且向全体学生展示拼摆的四边形。有的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出长方形,有的学生拼出正方形。然后提问:你用了几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你是怎么拼的?你觉得怎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组成一个四边形?通过尝试和拼摆探索,学生归纳总结出: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教师进一步为学生总结规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正方形。
7.结语
总而言之,学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师生关系,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万彩红.浅谈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J].快乐阅读,2013(7):59.
[2]贾永高.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22):23.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学具
1.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的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性的教学体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积极发挥学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以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探讨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2.合理运用学具,引发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如果仅凭小学生的相像是难以理解的和掌握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增强数学素养。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学具更具有意义,能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将复杂的数学题变得更简单。在运用学具时应该注意合理适度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和思考,选择的学具要符合他们的实际特点,避免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困扰。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小学生通过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笔者在教学时给学生带来很多图形,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让他们闭上眼睛去摸一摸这些图形,准确找到三角形。对于快速、准确找到三角形的学生给予鼓励,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并找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三角形,以便更深层地研究三角形,唤起他们的记忆。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相像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相像力和创造力,唤醒学生的数学潜力,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运用学具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将数形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锻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定义,鼓励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然后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到底需要哪些条件?从直观到抽象,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棒,在桌面上拼出一个三角形,在黑板上给学生讲解三角形的高,并告诉学生高应该是垂直线段,让他们在桌面上给自己的三角形再拼出一个高。为了让学生发挥相像力,还给他们准备了一些自制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拉一拉,体会哪个图形更具有稳定性。通过实践,学生就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会给他们提出一些生活性的问题,比如:班级的椅子坏了,怎样加固它呢?在交流和讨论后,学生能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快乐。
4.与多媒体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减少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方式,节省教学时间;还可以录制微视频,将音频和图文等融入其中,通过微课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用具,减少学生的疲劳感。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学生已经在之前的课中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等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且渗透转化思想,为今后学习图形知识打下基础。为此,给学生准备许多纸质的三角形图案,让学生用量角器去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测量,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教师提问:除了用量角器量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用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到一起,这时发现能够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当然,还可以用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要数学教师大胆创新,一定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
5.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可塑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进行课堂拓展,以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化,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缩小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在运用学具时也要按照要求分步进行,不能跨度太大,防止学具操作活动变成纯粹的肢体活动。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笔者根据学校各建筑的位置,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示意图,其中图书馆、教学楼、超市三者呈现三角形的位置关系。挑选学生到讲台上给三者连线,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体会到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从图书馆到超市,怎样走最近?从图书馆到教学楼,怎样走最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6.学具实用方便,引导操作过程
在进行学具教学时,数学教师要考虑到数学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学具材料选择时宜科学恰当,忌成为点缀;鼓励就地取材,以使用方便、安全、实用为原则。同时,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加强对学生操作的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谈话分析。
比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三角形拼四边形,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图形的拼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在课前准备许多环保的三角形学具,首先让学生随意用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并且向全体学生展示拼摆的四边形。有的学生拼出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出长方形,有的学生拼出正方形。然后提问:你用了几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你是怎么拼的?你觉得怎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组成一个四边形?通过尝试和拼摆探索,学生归纳总结出: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教师进一步为学生总结规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正方形。
7.结语
总而言之,学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师生关系,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万彩红.浅谈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J].快乐阅读,2013(7):59.
[2]贾永高.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