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生如何读懂一篇课文
【作者】 杨敏华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弄桑村完小)
【正文】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语文,了解祖国的文化和历史。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自发地爱好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大胆地去寻找语文书中的奥妙之处,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会用爱去拥抱大自然,学会用爱去回报社会。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可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读书,书就是要多读才能容易理解意思,特别是语文书更要多读,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语文必须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写作表达出来,这样就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了。那么,如何让小学生读懂一篇课文呢?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理解重点词句是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一篇课文,总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词句读懂了,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先要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重点词句。比如《落花生>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们种花生、收花生和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重点内容,孩子们和父亲的对话就是课文的重点词句,课文中父亲的话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抓住了课文中孩子们和父亲的对话的词句,就非常容易地理解课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了,这样也就算是读懂了这篇课文了。
重点词句包括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有的可以借助词典了解词义,有的可以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一般来说,先要弄懂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一-些资料理解句子。比如《慈母情深》一课中“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是重点句子,读的时候就要先读懂“当妈”“凑足”的意思,再联系上文,体会母亲付出的辛苦,懂得钱来得确实不容易,母亲所说的这句话分量该有多重,体现了深深的母爱;母亲数落完了我又凑钱给我买书,真是慈母情深。
二、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我们回忆一下《十六年前的回忆》。透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应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课文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述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人的无比沉痛。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通过这些写作顺序,学生们很快就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李大钊同志的爱国之情及李星华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三、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在读课文时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能帮助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读《将相和》,在依次认真读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部分,知道每部分的大意后,再把每部分的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屈辱和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始终忍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通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透彻。
四、注意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
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收获会更大一些。例如《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比如,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互相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写乡亲们摆搭石,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是表明搭石也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像搭石一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这就是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作者借摆搭石、走搭石来赞扬家乡人们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那些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五、从课文的主要内容想开去
学生想读懂一篇课文,就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联系实际,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例如读《匆匆》这篇课文,要让学生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让学生自己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悟出一些珍惜学习时间,珍惜生命的道理。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例如,读<跨越百年的美丽》,读懂了通过三克镭所反映出来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还可以想开去,想到居里夫人其他感人的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甚至想到与居里夫人的品格截然相反的言行,例如种种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感受到具有这种行为的人是多么的丑恶、多么的可恨。读的时候既读进去,又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激发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学生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这样,学生才能开发思维,既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又可以在写作文时下笔有神。
总之,在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学习更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学之有效。无论哪篇课文,想让学生完全读懂、渗透,必须经过初读、精读、复读甚至熟读成诵。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反复朗读,或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读,或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读,或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读,或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读,或从课文的主要内容想开去读,教学生会用对应的方法去读不同的课文,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读习惯的同学,让他介绍自己的方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以加深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理解重点词句是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一篇课文,总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这些词句读懂了,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先要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重点词句。比如《落花生>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们种花生、收花生和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重点内容,孩子们和父亲的对话就是课文的重点词句,课文中父亲的话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抓住了课文中孩子们和父亲的对话的词句,就非常容易地理解课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了,这样也就算是读懂了这篇课文了。
重点词句包括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有的可以借助词典了解词义,有的可以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一般来说,先要弄懂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一-些资料理解句子。比如《慈母情深》一课中“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是重点句子,读的时候就要先读懂“当妈”“凑足”的意思,再联系上文,体会母亲付出的辛苦,懂得钱来得确实不容易,母亲所说的这句话分量该有多重,体现了深深的母爱;母亲数落完了我又凑钱给我买书,真是慈母情深。
二、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我们回忆一下《十六年前的回忆》。透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应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课文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述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人的无比沉痛。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通过这些写作顺序,学生们很快就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李大钊同志的爱国之情及李星华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三、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在读课文时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能帮助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读《将相和》,在依次认真读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部分,知道每部分的大意后,再把每部分的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屈辱和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始终忍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通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透彻。
四、注意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
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收获会更大一些。例如《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比如,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互相谦让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写乡亲们摆搭石,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是表明搭石也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像搭石一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这就是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作者借摆搭石、走搭石来赞扬家乡人们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那些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五、从课文的主要内容想开去
学生想读懂一篇课文,就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联系实际,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例如读《匆匆》这篇课文,要让学生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让学生自己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悟出一些珍惜学习时间,珍惜生命的道理。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例如,读<跨越百年的美丽》,读懂了通过三克镭所反映出来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还可以想开去,想到居里夫人其他感人的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甚至想到与居里夫人的品格截然相反的言行,例如种种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感受到具有这种行为的人是多么的丑恶、多么的可恨。读的时候既读进去,又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激发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学生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这样,学生才能开发思维,既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又可以在写作文时下笔有神。
总之,在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学习更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学之有效。无论哪篇课文,想让学生完全读懂、渗透,必须经过初读、精读、复读甚至熟读成诵。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反复朗读,或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读,或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读,或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读,或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读,或从课文的主要内容想开去读,教学生会用对应的方法去读不同的课文,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读习惯的同学,让他介绍自己的方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以加深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