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现历史情境 育家国情怀

【作者】 姚福海

【机构】 (安徽省芜湖市南湖学校)


【正文】

——以《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为例

  摘 要: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好史料、图片、影音等资料创设情境,增强历史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交流、表达,以达到情感上的认知、认同,孕育家国情怀素养,从而发挥史学育人之功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情境再现;家国情怀;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的一贯特点就是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而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向学生重现历史,使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悟,因而运用情境教学法对历史教学尤为必要。那么,教师如何创设好情境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以达到情感渗透,以情育人,促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之目的呢?《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入境能生情,生情就会自觉的体验、领悟、升华各种问题,这跟演员在表演时要“入戏”才能演好戏一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情境,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性、感知直观性、情感体验性,以达育人之目的。
  一、 以境触情,孕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中,南京大屠杀是重要内容,为牢记历史,悼念死去的30万同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为使同学们对南京大屠杀有更直观的、深刻的认识,我向同学们展示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并配以大屠杀纪念歌曲:“那个世道,那座古都城壕,就在12月13日侵入强盗……”接着我设问:面对日军的暴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由于同学们被直观的视频和悲痛的音乐带入到了历史情境中,情感上已受到感染,同学们就由感而发,有说出痛恨日军的暴行的,也有说出为死难的同胞感到悲伤的。为更真实的再现历史情境,我又进一步展示东史郎日记内容:“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玩抓来的小狗一样戏弄着他。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接着进一步设问:活活被烧死的是我们的同胞呀,如果他就是你的亲人,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同学讲太惨了,有的同学流下了伤心的眼泪。看到同学们都深深沉浸到为死难的同胞悲痛哀伤中,我提议同学们全体起立,为死去的同胞默哀三分钟,此时同学们思绪万千,悲痛、同情、爱国自强等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了以境触情,孕家国情怀的目的。
  二、 以境生情,育家国情怀
  学生的爱国情感萌发后,我们还应进一步指引他们应如何爱国,要怎么去做。本课教学设中涉及到多位革命先烈抗击日本侵略的事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感动中国·1937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心中的人物,并致以颁奖词。在学生评选之前,我展示了课文中涉及到的英烈事迹或遗言。如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说:“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还播放了电影《八佰》的片段。学生在此情境的感染下,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此时,教师加以引导,给出了自己评选的理由:“他们用血肉之躯,铸造民族之魂,他们用生命发出了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呐喊,在抗击日本侵略中,他们谱写了一次次悲壮的战歌,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为子孙后代赢得了生的希望,为中华民族赢来光明发展!”通过精心创设历史情景以及情境模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将情感内化为动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探索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情境创设,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成为挺起中国的一个个脊梁,这就使家国情怀的培养孕育出成果。
  三、 以境激情,升家国情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设计好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在本课教学最后,我展示了安倍晋三坐在编号为“731” 自卫队飞机上进行“数字挑衅”,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图片等材料,然后设问:你怎样看待安倍晋三的行为?面对此情此景,对比过往日本法西斯的罪行你的心情又如何?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因此前学生的情感已被调动,如此的激烈对比更是深深刺激了学生的神经,很多同学不由自主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认为安倍狂妄自大,有认为安倍是否认历史,是对中国及遭受日本侵略国家的公然挑衅…… 我看时机成熟,就引导大家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并强调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和平,青少年学生应努力成才,担负起维护和平之重任。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在激烈的情境感染下,在相互情感碰撞下得到了升华。
  心理学上将人的情绪产生过程分为生理唤起、认知解释、主观体验、情绪表达四个环节。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能本能的产生情感上的变化,并乐于参与交流,勇于探索事件的本质,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见解观点,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发挥出史学的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7页。
  [2]东史郎.《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