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李晓春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三小学)


【正文】“双减”工作是国家针对现在教育出台的又一项重要决策。所谓“双减”就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目的就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当代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让学生卸掉沉重的课后作业这个大包袱,也不再让学生放学后疲于奔波在各种校外培训机构之间,使学生真正回归校园,学习真正回归校园。
  那么,在“双减”背景下,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的教师怎样教学呢?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把“双减”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呢?如何做到既达到了减负,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呢?
  随着“双减”策略的实施,在教学工作中,我也同时在一步步一点点摸索、探究,尝试着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的新方法。我一直认同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到能充分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交流、探究、合作。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被动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主动的学、主动的质疑。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大前提,那么教师如何渗透、又如何导向呢?
  一、渗透在课前布置的预习里
  课前预习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课前预习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它的教学知识点基本上就是三个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把这三个步骤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三点去读课文,然后试着再去分别找出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答案。学生对于容易理解的地方就能够准确找到答案,对于难以理解找不准答案的地方可以用笔标注出来,等到老师讲课的时候,通过认真听讲,理解了就能给出正确答案了。学生如果这样认真预习了,既能逐次扫除掉新课中难懂的知识点,又能在非常轻松的情绪中提高听课效率,时间久了,就能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
  二、渗透在创设情境的导语里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情境的创设,就是一节好课的开始。每个教师都深知这一点,所以每一节新课之前的导语,教师们都会精心去设计。而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我尝试着让学生去做导语,引出课题。
  我先明确交待给学生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比如说可以用一首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歌曲,学生可以唱着动听的歌引出新课;可以找一首与新课相关联的诗歌,学生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引出新课;可以把新课的内容用笔画出来,自己做个挂图,引出新课。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内容生活性比较强,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学生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像讲故事一样描述出来,这样引出新课更贴近现实,更能引人入胜,也让学生明白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
  小学生的思想是幼稚的,是美好的;小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是智慧的;是纯洁无瑕的,又是多姿多彩的,把创设情境交给了学生,这样做不仅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予他们学习路上的自信和生活路上的启迪,更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源泉,使他们更加主动热爱学习。
  三、渗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里
  新课标提出之后,就强调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静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而是动态的主动去“学”,这个动态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交流、有沟通、有问答、有空间的过程,摒弃以往教师从头到尾的“一言堂”或者“满堂灌”的形式。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而且是突出自主“动”起来,这个“动”包括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让学生成为驾驭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指导者,或者也成为课堂中的一个参与者、一个观察者,又或是一个跟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的合作者。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教师一味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热烈讨论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身心都“动”起来,学会自主学习思考了,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有机会自己亲自体验教师“教”的自豪感,有了自己发现问题又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自由畅想。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了主人。
  四、渗透在课堂知识的总结里
  有了良好的开始,收尾也同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总结是在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后,对总体知识点进行的全面归纳概括,是对一节课重点知识的一个脉络梳理。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强化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以往,这个总结环节也都是由授课教师一人独自承包,现在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首先可以试着引导学生,让他们说说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哪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用什么方法更容易学会,还有哪些是今后要注意的问题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阐述自己的感受。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面,可以找多个学生说,再把所有学生的看法放在一起,形成一条线索,明确出来,这样既能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能对知识点全面总结到位;学生既能学到更多别人的长处,又能摒弃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受益匪浅。
  五、渗透在课后拓展的练习里
  小学生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仅仅靠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用的,所以教师除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后拓展练习。课后拓展训练,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拓展课本里的内容,这样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所以课后拓展意义更加重大。那么课后拓展训练的内容,首先一定要跟教材紧密结合,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可以让学生课后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刊物,或者上网查阅搜索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由老师把关,帮助学生确定下来,再去练习即可。老师还可以把有些学生相对更好的资料,介绍给全班学生,建议其他学生也可以去阅读练习,这样学生的资源就更宽泛一些,掌握的知识更丰富一些。学生之间的这种互相合作交流,更能促进彼此自主学习的动力。
  减负不是减质,在“双减”的背景下,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我们还须一步一个脚印去走,更须不断去修改、不断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