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融合立体化教育之力, 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方法研究

【作者】 梁艳芬

【机构】 (广西南宁市秀灵小学)


【正文】摘 要:城中村是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这种城市与乡村互相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其思想道德建设的乏力和村民思想道德的失范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国家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是城市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本研究以城郊结合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为基础,研究城郊结合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及社区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郊结合部要融合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立体化的资源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自理能力提高,达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挖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村)教育;网络教育;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方法
  研究背景
  为深入贯彻中发[2004]8号文件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部署,紧密结合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际,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发挥优势,扎实推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自治区文明办批准,南宁市西乡塘区为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立体化实验区。
  立体化实验区自2010年3月起分二期建设。第二期立体化实验区建设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整体化建设期。我校作为第二期中的实验单位之一,开始了在总结第一期的实验学校经验、推广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探索城郊结合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村)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协作、协同、融合运行机制以及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课题研究。
  1、研究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1.1研究理论基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深受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重视,法国的80年代至今的“普通教育民主化”改革;美国创造教育的模式和策略;日本90年代的“自我教育”改革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论的原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德育创新的理念、提倡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德育评价机制,寻求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策略。这些成果,为我们课题实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状态更加开放,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给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迷恋网吧,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这就更加凸显了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社会教育主体部门的学校,在对国民人才教育上无疑负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但是,社会教育若仅靠学校这一独立机构来承担,显然是很不够的。就当前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分析来看,我们的教育架构体系还不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环节还没有形成实际的紧密联系,因此,便极容易出现学生走出校门后的教育真空。往往五天的德育成果来不及巩固就被两天休息日接受的不良影响消除了,即所谓“5+2=O”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和运用普及,未成年人不仅生活、学习于现实社会,还生活、学习于互联网络虚拟空间,未成年人生活空间和学习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既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重新调整、定位,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互动机制,探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村)教育、网络教育和谐互动的立体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成了我们亟待攻克的课题[3]。
  本课题以党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体现“整合资源、合力育人”教育理念。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规律,服务与服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教育资源源于生活、源于家庭、源于社区(村),源于网络,形成教育合力,着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形成鲜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色[4]。  
  本研究课题“融合立体化教育之力,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包括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及社区(村)交往能力)的方法研究”中的所谓“立体化”指:存在于教育渠道中的各种资源的结构关系在空间上的延展。即建立健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多通道的协同联动运行机制,形成综合育人合力。
  “自理”即自我照顾。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完整而需要自己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包括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也包括社会交往,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的个体活动。通常人们只把自理理解日常生活方面的自理,而社会交往,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的自理,如行为自理、学习自理是人们容易忽视的。每一种具体的自理活动,都会涉及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有效进行,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自理能力”则指个体完成自理活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人有自理能力。但是,自理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或处于不同的健康状况下,自理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日常生活中贯穿着许多自理活动,个体的自理能力通过实践和学习而不断得到发展。影响个体自理活动和能力的因素除了年龄、发展状态和健康状况以外,还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网络的文化、信仰、习俗、生活方式等影响。研究“融合立体化教育之力,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具有前沿性、探索性。
  1.2研究现实依据
  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秀灵村,因此得名,是一所城郊结合部学校。秀灵村位于南宁市区北部,友爱北路和秀厢大道(快速环道)贯穿其中,交通极为便利。全村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04户,常住人口1619人,流动人口六万余人。秀灵小学学生中10%来自本村居民,15%属于地段单位子弟,75%便是流动人口子女。
  “周边环境复杂、家长素质差异大、生源大多数为流动子女”是学校的突出特点。
  (1)人文环境滞后,影响孩子行为。
  “村”里建筑布局杂乱无章、密度过大,杂货店、小饭馆、发廊屋、网吧、游戏室夹杂其中,来回进出的人员复杂……网吧、电子游戏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置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宣扬犯罪、渲染暴力等不良网络资源推向市场,善于模仿、缺少辨析能力的未成年人容易受这些不良资源的刺激,心灵受到严重腐蚀。
  特殊的周边环境,决定了居民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和素质的参差不齐,进而也决定生源质量。外界经济的繁荣与社区人文环境的滞后形成强烈反差,不仅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加重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困难。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2)家庭教育与学习生活目标的双缺失。
  基于子女多,迫于生计,“城中村”的许多家长对孩子都只停留在“养”的阶段,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自己小时候没人教育,长大也能自食其力”。在教育目标上,有的家长功利思想过于严重,只重视“成才”教育,不重视“成长”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有的家长采取压制、溺爱或放任的做法,影响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逐渐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质。他们“不知道如何管孩子,送到学校,老师怎么管都行”的单方面教育的心态怎么能帮助孩子成长?
  教育学中,家庭、社会、学校甚至网络应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其中,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这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让部分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更导致他们学习、生活目标的缺失。
  (3)无法消除的,流动学生问题。
  流动学生家庭因其流动性质决定学生就学不稳定,成长环境简陋,家庭经济压力大,家长教育力不从心,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都难以避免地显现出问题。
  如何解决在一个不够健康的成长环境中培养健康优秀的儿童,成为我们一个难解的方程式。探索如何融合“学校、家庭、社区(村)、网络”立体化教育之力,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及社区交往”等自理能力的方法研究更具创新性、现实性。
  2、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1主要思路
  把握立体化实验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按照立体化实验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工作定位与主要内容,在学习借鉴第一期实验学校建设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城郊结合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及社区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探索并总结出城郊结合部学校如何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立体化资源优势,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方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2.2主要内容:
  立足我们城郊结合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际,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村)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形成多部门协同、协作、融合的育人合力。围绕实现上述功能定位,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即“学校育人工程”、“家庭育人工程”、“社区(村)交往育人工程”和“网络育人工程”。着力探讨城郊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尤其关注和探讨城郊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及社区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挖掘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立体化的资源优势,融合多方教育之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自理能力提高,促进城郊结合部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城郊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品质,形成德育特色。
  具体研究内容:
  (1)分析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现状。
  通过对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包括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及社区(村)交往能力)的全面的了解,对他们的自理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他们自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探索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方法。
  通过借鉴国内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习第一期实验学校建设经验,按照立体化实验学校工作定位与主要内容,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探索并总结出城郊结合部学校如何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村)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立体化资源优势,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方法。 
  2.3 主要结论:
  (1)各方教育的缺位造成城郊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的缺失。
  (2)填补各方教育的缺位,融合立体化教育合力是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良好策略。
  (3)“构网络、抓触点、融合力、促提升”是融合立体化教育之力,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3、改革实践
  本项目实践经历了“试行—铺开—推广”三个阶段,具体体现在:
  3.1试行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负责人,书记副校长等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全体班主任为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立体化实验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建设实施方案”、“建设工作要点”等,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做到对实验原则、目标、要求等方面有充分认识。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生源情况,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了解到的可利用的学校、家庭、社区、网络资源,在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构网络、抓触点、融合力、促提升”的融合立体化教育之力,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1)构网络。我们立足城郊结合部实际,量体裁衣,进行个性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构:“以挖掘‘四方’(学校、家庭、社区(村)、网络)资源优势为经,培养‘四种’(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社区(村)交往)能力为纬,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网络”。









  (2)抓触点。“以挖掘‘四方’(学校、家庭、社区(村)、网络)资源优势为经,培养‘四种’(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社区(村)交往)能力为纬,经纬交织形成的触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分年段,分内容”随机抽取一个班开展实验研究:一二年级,开展培养学生家庭自理能力的研究;三四年级开展培养学生行为自律能力研究;五年级开展培养学生网络自控能力研究;六年级开展培养学生社区(村)交往能力研究,各年段开展的能力研究均要充分挖掘“四方”(学校、家庭、社区(村)、网络)资源优势,融合立体化教育之力,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学校、家庭、社区(村)、网络这些育人点,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如培养学生行为自律能力研究,我们是这样挖掘“四方”资源优势,优化学校、家庭、社区(村)、网络这些育人点的:
  ①挖掘学校教育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点。
  以活动为载体,发挥学校教育在如培养学生行为自律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
  规范记心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秀灵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背诵、表演《规范》,使学生心中有规则,行动有规范,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照镜子”。在班级布置“礼仪镜”、“守纪镜”、“互助镜”“卫生镜”等,每一面镜子都展示相关的行为要求,学生每天对照镜子,检查自己在各方面的行为表现,赢取各方面的行为“美丽星”,通过持之以恒的细致教育,学生在自我比照,同学对照中,逐步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评选“最美行为自律星”。每周利用班队课,开展“‘知行统一,表里如一’最美行为自律星”评选,对一周来获得行为“美丽星”多的同学,授予本周“最美行为自律星”,张贴在班级“最美行为自律群星榜”上,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并将评选结果作为学生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的评比参考标准。同时指出所存在问题,对学生们提出“完善自我,自控自律”的希望,以此提高学生们的良好的行为能力。
  ②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优化家庭育人点。
  家庭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争取家长的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延伸和效果的提升,达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教育效果:
  “学我一点点”。要求家长从约束自身点滴行为做起,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作息规律、礼貌待人、不说脏话,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工作上积极进取、特别要爱读书等。家庭中父母双方教育子女方法统一,不溺爱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让身教胜于言教。
  “给我一刻钟”。家长每天抽出至少一刻钟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思想动向,关注孩子的进步和收获,同时帮助孩子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引导及时改正。进行亲子共读,让好书陶冶孩子的高尚情操。
  ③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优化社区(村)育人点。
  社会是个大课堂,善于挖掘社区(村)教育资源,实施开放型和实践型的社会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行自我教育,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教育效果。
  小基地大教育。争取村委、街道办等单位的配合,在社区(村)内建立小学生好行为能力养成的教育基地,如军烈属之家,环境保护区等,强化学生的校外活动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小活动大收益。主动联系一些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型活动,或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如参加西乡塘区工会及交警部门联合组织的“我是小小交通宣传员”,街头交通知识宣传活动,和秀灵村委联合开展“我为村道刷刷脸”村道清扫活动。跟法制部门联系,参观少年法庭等,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与能力。
  小指南大功效。每逢较长的假期,向学生发出假期体验实践活动的“指南”,开学回校后在班里进行总结交流,比比评评,谁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行为能力养成模范,鼓励学生学会通过体验,积淀良好行为习惯。
  ④挖掘网络教育资源,优化网络人文育人点。
  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探索学生“日常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轨迹,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班主任利用学校多媒体资源,搜集有关资料,在班级内开展“行为规范”的系列内容学习。如“道德讲堂”、“文明行为知识问答”等,通过网络资源提高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效果。建立班级Q群,开设自己的小博客,上传记录自己或同学的日常行为的照片或文章,引发“小学生日常行为面面观”的讨论等,让网络成为提升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新空间。
  (3)融合力
  实验坚持合作、协同、融合的原则。一是强化村委、派出所等职能部门的长期合作、协同、融合的教育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多通道的协同联动运行机制,实现综合育人合力的形成。
  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行为自律能力之一)。我们建立了建起“家庭书角——班级图书屋——学校图书室——社区书馆”构成四级阅读资源体系,向家长发放“亲子阅读倡议书”和“亲子阅读记录卡”,社区(村)书馆由每月评选出的“阅读之星”担任“小馆长”管理,把“好书推荐”、“读书心得”在网络上与同学、老师分享等,这些都需要挖掘学校、家庭、社区(村)、网络资源优势,融合各方力量,形成多部门协同、协作、融合的育人合力。
  (4)促提升
  实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村)教育为平台、网络人文教育为联结的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和谐联动的立体化建设综合体系,充分挖掘和发挥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形成多部门协同、协作、融合的育人合力,使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达到立体化的有效连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自理能力达到立体化的有效连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
  3.2铺开
  实验至中期,课题组迎来了自治区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领导、广西师范学院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等领导专家到校调研指导,他们充分肯定了学校个性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纬式网络建构,给予了专业指导。课题组根据专家指导,认真总结前一段实验情况,总结出“构网络、抓触点、融合力、促提升”的融合立体化教育之力,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形成阶段性总结并在全校各班铺开实验。
  3.3推广
  实验后期,各实验班根据课题组总结出的实验方法开展实验并创新实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良好的实验效果。学校组织课题实验经验交流,将好的经验、成果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城郊结合部学生受益。
  4、改革成效
  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村)、网络”资源优势,开展“构网络、抓触点、融合力、促提升”的融合立体化教育之力,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方法研究,让我们欣喜的体验到立体化合力教育的成果:学校86.3%的学生学习态度明显转变,文明礼貌大有改观,劳动卫生呈现新风,综合评比凸显效果,在家表现令人欣慰……提升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能力,学生的情操、思想、知识、创造力都得到了升华。总之,通过立体化的合力教育,同学们的行为自律能力逐步实现了从活动前的“他律”向“自律”甚至“律他”转变。仅去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近200余人次,学校荣获南宁市第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大赛金奖,西乡塘区青少年爱科学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5、创新点
  5.1理论创新:
  学校把实验的落脚点定位在关注和探讨城郊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及社区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挖掘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立体化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生综合自理能力提高,促进城郊结合部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而我们立足城郊结合部实际,量体裁衣,个性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构:“以挖掘‘四方’(学校、家庭、社区(村)、网络)资源优势为经,培养‘四种’(家庭自理、行为自律、网络自控、社区(村)交往)能力为纬,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网络”更具创新意义,实验提升了城郊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品质,形成了德育特色。
  5.2实践创新:方法新
  课题组总结出的“构网络、抓触点、融合力、促提升”的融合立体化教育之力,培养城郊结合部学生自理能力的方法,新颖、独到更有效,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6、推广应用效果
  (1)实验形成了论文、调查报告、典型案例、项目研究报告等课题研究成果。
  (2)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有明显的加强,学习非智力因素有明显地改善,学习困难学生有一定下降,学生犯罪率为0。
  (3)教师提升了教科研能力,培养了阅读等良好习惯,融洽了师生情感,架设了良好的家校沟通桥梁。
  (4)学校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突现,家庭教育功能得到强化,社区教育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网络人文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合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李荣志.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缺失与矫正.考试周刊,2010(000),041,P.226-227
  [2]党亭军.终身教育视角下小学生网瘾的立体防治模式研究,2010-10-010
  [3]张爱善.倡导以人为本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维普专业期刊网,2008-03-031
  [4]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