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的创新

【作者】 邵晓琳

【机构】 (安徽省蒙城县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文章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及创新研究出发,并结合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阐述说明。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并且不断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高中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同时对于中国来说也是最为珍贵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高中语文需要担任起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光荣使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打造一个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1、高中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社会发展来看,现在的中学生是十年后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通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梳理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中主张的爱人如己、奉献社会、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等精神,有助于培养礼敬谦和、遵守规范的现代社会公民。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能够逐渐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修身养性,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从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探索日常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与方法势在必行。整合现有教材的篇目、拓展语文教学途径、扩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量是我们迫切要做的工作。第四,从学校教育教学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以语文学科作为领头羊,摸索有益的途径与方法,开发相关校本资源,可以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开展。
  2、高中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
  2.1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中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教师将学生接触过或者没接触过的诗文收集起来,组织学生开展诗文接龙,诗文听写大会等等相关内容的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参赛,并制定奖励机制,从而使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加深对语文传统文化的记忆,让学生不再觉得语文那么陌生。不仅如此,班级内部还可以创建语文文化角,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班级文化角,例如手抄报或者传统文化制品等等,从而促进班级内部的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分享会,让学生带一本诗文集在班级中和学生分享,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让学生懂得分享,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了更深的兴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2.2总结问题,研究调整
  资源整合过程中有很多分类标准,例如对《论语》语段的分类筛选,课题组划分的七个专题虽然更容易被中学生接受,但其科学性有待评估。另外,精读篇目的选择是否科学也是突出问题。精读篇目的集中编订会导致少部分学生放弃阅读整部作品,此时,精读篇目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整部作品的理解。除阅读资源外,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大问题。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兴趣,养成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习惯,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但在课业压力下,学生阅读经典更像是应对考试的一项任务,能否真正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尚不可完全掌控。
  2.3注重课外教学,丰富新教学内容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时,不仅仅只是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同时也要适当开展课外的教学,在日常的生活中给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和气息,将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学生日常中的一部分。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一历程中留下的精髓,其中不仅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和理解。高中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很少会拿出时间去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并且尽量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阅读条件和平台。
  2.4节日仪式品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科泽将“仪式”定义为:一种体现社会规范的、重复性的象征行为。传统节日、习俗和“仪式”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国家和民族价值观的象征。春秋时期的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最早关注到“礼”对国民教育的重大价值和意义。《论语》中有:“不学礼,无以立。”教师可以借助“礼仪”、传统习俗、节日这些外在形式,将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学习融入其中。涉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布置课下作业,让同学们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和背景,找出和这些节日相关的文人及作品,感受这些节日里的习俗和一些仪式、活动。如在端午节里,引导学生了解“熏艾、喝雄黄酒”等相关习俗,了解文人屈原、作品《离骚》等,将课外知识和课内经典作品相结合,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间接地获得生活体验,积累人生阅历,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应结合学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整合教材内外各种形式的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崔广学.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创新[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5):94-95.
  [2]王丽华.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J].课外语文,2019,(33):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