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白秀莲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阅读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体现,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汲取知识营养,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认知,在小学阶段,只有不断的积累阅读的素材,才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帮助学生在文学素材的沉淀下,形成自主的求知意识,通过阅读的信息收纳,及时的激发自我的认知填补,改变学生错误的认知观念,在阅读中受到精神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中小学新课改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推进,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现在越来越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思维。反观当前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加强。如传统教学手段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不愿意花时间阅读,被电子媒体时代所干扰等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可以追问一个可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讨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具体阅读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明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低年段的学生不会预习,教师就要把预习当做一门课带到课堂上,一步步的指导学生上好预习课,第一步要读熟课文,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步要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的说出来;第三步可以进一步借助词典,理解词句。通过这三步比较完整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再加上四、五篇课文的重复训练,学生会逐渐归纳出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从而独立完成。随着年段的提高,阅读内容越来越丰富,训练的项目也要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遵循原则,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的预习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越事半功倍。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也为阅读开了一个好头。其次对于精讲课文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阅读教材都是按照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精讲课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了,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要靠精讲课文来实现。学生或是被吸引,或是有所感悟,为学习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首先,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其次,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后,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四、优化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增强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全方位互动。比如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通过个人或小组学习共同探讨课文的背景知识,疏通课文中的字词,确定课文中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提出质疑和假设,同时标明自己的疑惑。课堂上,通过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互动,共同确立目标,共同探究答案。对于那些确有难点的内容则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讲解。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就会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将会更好地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同时,广大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只有这样,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中小学新课改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推进,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现在越来越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思维。反观当前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加强。如传统教学手段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不愿意花时间阅读,被电子媒体时代所干扰等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可以追问一个可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讨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具体阅读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明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低年段的学生不会预习,教师就要把预习当做一门课带到课堂上,一步步的指导学生上好预习课,第一步要读熟课文,解决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步要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的说出来;第三步可以进一步借助词典,理解词句。通过这三步比较完整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再加上四、五篇课文的重复训练,学生会逐渐归纳出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从而独立完成。随着年段的提高,阅读内容越来越丰富,训练的项目也要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遵循原则,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的预习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越事半功倍。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也为阅读开了一个好头。其次对于精讲课文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阅读教材都是按照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精讲课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了,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要靠精讲课文来实现。学生或是被吸引,或是有所感悟,为学习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首先,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其次,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后,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集体指导,个别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
四、优化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增强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全方位互动。比如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通过个人或小组学习共同探讨课文的背景知识,疏通课文中的字词,确定课文中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提出质疑和假设,同时标明自己的疑惑。课堂上,通过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互动,共同确立目标,共同探究答案。对于那些确有难点的内容则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讲解。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就会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将会更好地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同时,广大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只有这样,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