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劳动与技术课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 戴丽华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五中学)
【正文】摘 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教育是以启蒙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为主旨,培养学生会动手、会动脑、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劳动与技术课中的“情景创设”、“研究性学习”、“动手实践”、“欣赏与评价”等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课;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大连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谈到了创新教育的问题:“对于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不仅要会动脑,而且要会动手,大脑可以设计出来一个万千世界,双手也可以绘制出一幅美丽的蓝图。就是要使我们的每个孩子从小就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创造的思维”。温家宝总理有关于创新精神的重要论述,道破教育的真谛。学校的教育应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发展学生能力的系统性工程,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劳动与技术课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还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劳动与技术课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粗浅认识。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是那种师傅教徒弟式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导题—演示—操作—检查—导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传授,以教代学,而且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具有封闭性,只给了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传统观点,把传授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以劳动与技术课作为操作平台,把研究性学习贯彻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整合一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其它学习领域,使劳动与技术课的内容更丰满、更丰富、更有实用性和拓展性。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劳动与技术课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去动手实践。欧洲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加大学生思维训练的力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就是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学都是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或者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地学,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任务、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技术知识和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和运用。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空间,帮助学生真正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的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当然,留给学生自由,并非放任自由,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同时,应正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如在讲《菊花栽培》时,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福州菊花一般在11月份开花,花期一个月左右。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抛出如下问题:如何让菊花提前在国庆节开花?有时我们为了延迟菊花的花期,让菊花到元旦至春节开花,这时我们又当采取何种措施?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菊花花期调控进行研究。又如在《水仙花雕刻》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雕刻、造型的基本方法以后,教师可以尽情地让学生想象。可能每个学生手中的水仙球,它的形状、大小上都有一定的出入,同学们纷纷凭自己活跃的思维,借助于一个个水仙球,想象出了许多造型。有学生看到,在老师出示的造型中,不管主球和子球都进行了雕刻,所以就有人问了:“老师,能不能把子球不雕刻,只雕刻主球呢?”我说:“可以呀,很好。”那个同学又对我说了他的想法:只雕刻主球,留着子球让它任意生长,长到一定时间,把叶子两边向上捆扎在一起,做篮子的提手,就成了一只美丽的花篮了。所以作为主导作用的老师,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不能局限于老师的翻版。翻版只能是凝固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他们的想象,也无从谈起创新精神的培养。曾经有一堂课,有一个学生在清理完水仙球体后,他在球体上画上眼睛、鼻子、嘴巴什么的。我试着问他:“你准备做什么呀?”那个同学回答说:“我什么都不想雕刻,我准备做一个老寿星的头,回去放在水中让它长出根系当作胡须即可。”我们的学生有这些奇想,这就是创新。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那么这些新的造型也就无从谈起了。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课;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大连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谈到了创新教育的问题:“对于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不仅要会动脑,而且要会动手,大脑可以设计出来一个万千世界,双手也可以绘制出一幅美丽的蓝图。就是要使我们的每个孩子从小就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创造的思维”。温家宝总理有关于创新精神的重要论述,道破教育的真谛。学校的教育应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发展学生能力的系统性工程,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劳动与技术课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还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劳动与技术课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粗浅认识。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是那种师傅教徒弟式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导题—演示—操作—检查—导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传授,以教代学,而且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具有封闭性,只给了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传统观点,把传授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以劳动与技术课作为操作平台,把研究性学习贯彻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整合一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其它学习领域,使劳动与技术课的内容更丰满、更丰富、更有实用性和拓展性。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劳动与技术课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去动手实践。欧洲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加大学生思维训练的力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就是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学都是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或者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地学,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任务、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技术知识和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和运用。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空间,帮助学生真正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的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当然,留给学生自由,并非放任自由,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同时,应正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如在讲《菊花栽培》时,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福州菊花一般在11月份开花,花期一个月左右。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抛出如下问题:如何让菊花提前在国庆节开花?有时我们为了延迟菊花的花期,让菊花到元旦至春节开花,这时我们又当采取何种措施?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菊花花期调控进行研究。又如在《水仙花雕刻》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雕刻、造型的基本方法以后,教师可以尽情地让学生想象。可能每个学生手中的水仙球,它的形状、大小上都有一定的出入,同学们纷纷凭自己活跃的思维,借助于一个个水仙球,想象出了许多造型。有学生看到,在老师出示的造型中,不管主球和子球都进行了雕刻,所以就有人问了:“老师,能不能把子球不雕刻,只雕刻主球呢?”我说:“可以呀,很好。”那个同学又对我说了他的想法:只雕刻主球,留着子球让它任意生长,长到一定时间,把叶子两边向上捆扎在一起,做篮子的提手,就成了一只美丽的花篮了。所以作为主导作用的老师,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不能局限于老师的翻版。翻版只能是凝固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他们的想象,也无从谈起创新精神的培养。曾经有一堂课,有一个学生在清理完水仙球体后,他在球体上画上眼睛、鼻子、嘴巴什么的。我试着问他:“你准备做什么呀?”那个同学回答说:“我什么都不想雕刻,我准备做一个老寿星的头,回去放在水中让它长出根系当作胡须即可。”我们的学生有这些奇想,这就是创新。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那么这些新的造型也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