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导入的技巧
【作者】 檀业国
【机构】 (广西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数学课是一门比较枯燥、抽象的学科,教学时一定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好奇、喜悦、趣味、激动等。数学课的导入是数学课教学的前奏曲,它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头开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节好的数学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有创意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导入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空前的拓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如果拥有好的导入犹如精彩戏剧的序幕,仿佛优美乐章的序曲,能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节课的成功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作用和选择较好的方法。
1. 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1 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天真活泼,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开始,有很多教师都非常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1.2 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时语言要风趣幽默、生动形象,方式要新颖有趣、多样化,举例要生动活泼,因材而异,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新知活动中。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1.3 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在智育得到全面发展。
1.4 启发性
要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因此要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让学生有疑可思,因疑而思,引发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之门敞开,奇思妙想纷至沓来,收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
1.5 迁移性
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导入时要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精心设计铺垫,巧设疑点和难点,并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逐步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1.6 语言艺术性
要想导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思维的浪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语言必须简洁生动,新颖活泼,幽默风趣,富于启发,有画龙点睛之妙。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如创设情境导入时,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既清新流畅,条理清楚,又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又如巧设悬念导入时,教师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既发人深思,又恰当适度,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2. 数学课导入的作用
2.1 集中注意
每节课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在这之前,学生可能经历过或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并沉浸在活动的兴奋中。如何实现学生的兴奋转移,关键在于导入。只要导入得法,就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转到课堂学习上来
2.2 引发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迷惑生疑,或思维碰撞,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2.3 激发动机
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并维持这种学习活动持续进行,以满足学生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导入时的激励性语言、游戏故事、现实情境、挑战性问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化为自觉行动,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
2.4 联结知识
学生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迁移、联想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导入总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现实”基础之上,承前启后,或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促使学生建立新的认识结构。
2.5 沟通情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只有在导入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升华,学生才能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畅饮知识的琼浆,促进个性的发展。
3. 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数学课的导入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做到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3.1 开门见山
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700000、15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3.2 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可直接接触各种游戏材料,在摆弄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动作和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及因果关系。众所周知,食物加上调料,才会味鲜可口,讲课也是一样。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有游戏”,同学们一听做“游戏”,精神为之一振。我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任意一个多位数,老师都能立即判断它能不能被3整除。”这下可好了,争先恐后说了一大堆数字,但都难不倒老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一口气就能说出来。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还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上“4、40、4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接起来,顿时全班学生怀着好奇的心理沉浸在思索中,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或者是分米、厘米、毫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我趁热打铁提出“谁能用一个单位把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这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游戏手法,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参加游戏活动,心情轻松愉快,通过游戏导入,使儿童乐学。
3.3 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是教师让学生猜谜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教学“小时、分、秒”时,我先请同学们猜个谜,看谁能先猜出来。“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生:是时针、分针、秒针。师:今天来认识一下“时、分、秒”。
这样的开讲形象、生动、有趣,训练了逻辑思维,但在编数学谜语时,要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学习起来才管用,才有印象,不易忘记。
3.4 故事导入
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这就是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的深受低年级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合适可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如,我在教“量的产生”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到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一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他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知道了这棵树有多粗,回去后也可以准确地将这棵很粗的树的树干讲给他的朋友们听。他是用的什么方法呢?“量”。
故事导入法能给数学课增加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但是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事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3.5 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同时,把学到的知识更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描述中猜生活中的东西。
师:在高楼大厦中,我们一般乘什么上楼?
生:电梯。
师:一种玩具,圆圆的面,尖尖的底,一拧,它就转。
生:陀螺。
师:它是一种车,山上才有,总是从山的一边驶向另一边。
生:缆车。
师:应该每个家庭都有,有几张叶片,夏天它能给我们带来丝丝凉意……
生:电风扇。
师:它是在有风的时候才会动,小朋友爱玩的,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以它命名……
生:大风车。
(随学生的回答,电脑屏幕依次出现以上物体)
师:这些物体都表现为运动状态,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对它们进行分类吗?说出分类理由。
生:陀螺、风扇、风车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的;升降电梯、缆车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不转的。
师:我们把像陀螺、风扇、风车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现象,叫旋转;(板书:旋转)像升降电梯、缆车这样沿直线匀速运动的现象,叫平移。(板书:平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与旋转》。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3.6 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想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意味。当然情境的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浮光掠影,似“蜻蜓点水”不求实效。而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并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就选用了3片树叶,3个小动物创设了一个情境:黑板上的三片树叶有什么用呢?别急,看,谁来了!蜘蛛、瓢虫、蚂蚁,它们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跑步锻炼身体呢。请同学门仔细观察,三只小动物跑步的路线有何不同?(蜘蛛沿树叶边线跑了一周,瓢虫在树叶中间跑了一周,蚂蚁沿树叶边线没跑满一周。)
师:蜘蛛、瓢虫跑的路线有何不同?
生:蜘蛛是沿树叶边线跑的,瓢虫是在树叶中间跑的。
(板书:边线)
师:蜘蛛和蚂蚁跑的路线有何不同?
生:蜘蛛沿树叶边线跑了一周,蚂蚁沿树叶边线没有跑满一周。
(板书:一周)
师:要想知道蜘蛛跑了多长?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得出蜘蛛跑了68厘米。这68厘米就是树叶什么的长?
生:树叶边线一周的长。
师:对,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以这样的情境导入,不但能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还能把“边线一周的长叫做周长”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结束语
总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善于研究教材特点,捕捉重点,以景召人,以情感人,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使导入成为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一环。
数学课上,教师有创意的导入,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形式积极热烈的学习情感。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工作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归纳的方式与枚举的例子是我阅读与实践过程的心得积累,自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旨在抛砖引玉。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既要知常,更要晓变,要用自己的心血设计出极具特色又富实效的课堂导入。
参考文献:
[1]《教学管理》作者:CNKI
[2]《教学研究》《读与写》作者:韦斌(教育教学版)第五期 (http://w.qikan.com.cn/MagDetails/1672-1578E/2009/5.html)
[3]小学教育博客(http://www.xxjyw.com)
[4](http://blog.163.com/wxy369258147@126/blog/static/1071360232
0098300541719/)
[5]《教育感悟》(http://hi.baidu.com/ytklbxs/profile)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导入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空前的拓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如果拥有好的导入犹如精彩戏剧的序幕,仿佛优美乐章的序曲,能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节课的成功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作用和选择较好的方法。
1. 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1 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天真活泼,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开始,有很多教师都非常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1.2 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时语言要风趣幽默、生动形象,方式要新颖有趣、多样化,举例要生动活泼,因材而异,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新知活动中。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1.3 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在智育得到全面发展。
1.4 启发性
要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因此要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让学生有疑可思,因疑而思,引发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之门敞开,奇思妙想纷至沓来,收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
1.5 迁移性
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导入时要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精心设计铺垫,巧设疑点和难点,并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逐步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1.6 语言艺术性
要想导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思维的浪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语言必须简洁生动,新颖活泼,幽默风趣,富于启发,有画龙点睛之妙。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如创设情境导入时,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既清新流畅,条理清楚,又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又如巧设悬念导入时,教师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既发人深思,又恰当适度,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2. 数学课导入的作用
2.1 集中注意
每节课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在这之前,学生可能经历过或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并沉浸在活动的兴奋中。如何实现学生的兴奋转移,关键在于导入。只要导入得法,就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转到课堂学习上来
2.2 引发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迷惑生疑,或思维碰撞,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2.3 激发动机
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并维持这种学习活动持续进行,以满足学生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导入时的激励性语言、游戏故事、现实情境、挑战性问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化为自觉行动,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
2.4 联结知识
学生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迁移、联想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导入总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现实”基础之上,承前启后,或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促使学生建立新的认识结构。
2.5 沟通情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只有在导入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升华,学生才能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畅饮知识的琼浆,促进个性的发展。
3. 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数学课的导入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做到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3.1 开门见山
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700000、15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3.2 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可直接接触各种游戏材料,在摆弄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动作和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及因果关系。众所周知,食物加上调料,才会味鲜可口,讲课也是一样。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有游戏”,同学们一听做“游戏”,精神为之一振。我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任意一个多位数,老师都能立即判断它能不能被3整除。”这下可好了,争先恐后说了一大堆数字,但都难不倒老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一口气就能说出来。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还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上“4、40、4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接起来,顿时全班学生怀着好奇的心理沉浸在思索中,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或者是分米、厘米、毫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我趁热打铁提出“谁能用一个单位把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这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游戏手法,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参加游戏活动,心情轻松愉快,通过游戏导入,使儿童乐学。
3.3 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是教师让学生猜谜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教学“小时、分、秒”时,我先请同学们猜个谜,看谁能先猜出来。“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生:是时针、分针、秒针。师:今天来认识一下“时、分、秒”。
这样的开讲形象、生动、有趣,训练了逻辑思维,但在编数学谜语时,要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学习起来才管用,才有印象,不易忘记。
3.4 故事导入
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这就是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的深受低年级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合适可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如,我在教“量的产生”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到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一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他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知道了这棵树有多粗,回去后也可以准确地将这棵很粗的树的树干讲给他的朋友们听。他是用的什么方法呢?“量”。
故事导入法能给数学课增加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但是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事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3.5 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同时,把学到的知识更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描述中猜生活中的东西。
师:在高楼大厦中,我们一般乘什么上楼?
生:电梯。
师:一种玩具,圆圆的面,尖尖的底,一拧,它就转。
生:陀螺。
师:它是一种车,山上才有,总是从山的一边驶向另一边。
生:缆车。
师:应该每个家庭都有,有几张叶片,夏天它能给我们带来丝丝凉意……
生:电风扇。
师:它是在有风的时候才会动,小朋友爱玩的,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以它命名……
生:大风车。
(随学生的回答,电脑屏幕依次出现以上物体)
师:这些物体都表现为运动状态,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对它们进行分类吗?说出分类理由。
生:陀螺、风扇、风车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的;升降电梯、缆车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不转的。
师:我们把像陀螺、风扇、风车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现象,叫旋转;(板书:旋转)像升降电梯、缆车这样沿直线匀速运动的现象,叫平移。(板书:平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与旋转》。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3.6 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想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意味。当然情境的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浮光掠影,似“蜻蜓点水”不求实效。而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并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就选用了3片树叶,3个小动物创设了一个情境:黑板上的三片树叶有什么用呢?别急,看,谁来了!蜘蛛、瓢虫、蚂蚁,它们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跑步锻炼身体呢。请同学门仔细观察,三只小动物跑步的路线有何不同?(蜘蛛沿树叶边线跑了一周,瓢虫在树叶中间跑了一周,蚂蚁沿树叶边线没跑满一周。)
师:蜘蛛、瓢虫跑的路线有何不同?
生:蜘蛛是沿树叶边线跑的,瓢虫是在树叶中间跑的。
(板书:边线)
师:蜘蛛和蚂蚁跑的路线有何不同?
生:蜘蛛沿树叶边线跑了一周,蚂蚁沿树叶边线没有跑满一周。
(板书:一周)
师:要想知道蜘蛛跑了多长?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得出蜘蛛跑了68厘米。这68厘米就是树叶什么的长?
生:树叶边线一周的长。
师:对,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周长)
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以这样的情境导入,不但能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还能把“边线一周的长叫做周长”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结束语
总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善于研究教材特点,捕捉重点,以景召人,以情感人,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使导入成为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一环。
数学课上,教师有创意的导入,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形式积极热烈的学习情感。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工作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归纳的方式与枚举的例子是我阅读与实践过程的心得积累,自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旨在抛砖引玉。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既要知常,更要晓变,要用自己的心血设计出极具特色又富实效的课堂导入。
参考文献:
[1]《教学管理》作者:CNKI
[2]《教学研究》《读与写》作者:韦斌(教育教学版)第五期 (http://w.qikan.com.cn/MagDetails/1672-1578E/2009/5.html)
[3]小学教育博客(http://www.xxjyw.com)
[4](http://blog.163.com/wxy369258147@126/blog/static/1071360232
0098300541719/)
[5]《教育感悟》(http://hi.baidu.com/ytklbxs/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