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作者】 朱小芬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仙岩华侨小)


【正文】  摘 要:新课改调整的不仅是教材,而是转变教学理念,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在转变理念的过程中就能起到促进作用。下面针对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提出若干措施,以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在体验解决方案多样性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也不敢提出问题,更不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反作用是促进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当中,实现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顺利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就是需要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反思。虽然现在有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所取得的效果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鼓励学生提问,有效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是全球著名的科学家,他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通过解决问题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效培养其问题意识。问能知新、问能解惑,任何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都始于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设计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用满腔热情去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从而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在生生互问、师生互问中形成问题意识,为解决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高时,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究竟是指什么,并以任意一条三角形的边为底作高。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画锐角三角形,它的高恰好在三角形内,学生也轻松完成任务;有的学生画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他们在作高时就出现高不在三角形内或在三角形的一条边上的情况,于是纷纷提问:为什么我作的三角形的高与直角边是重合的?为什么我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其对边无法作出垂线?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肯定、鼓励,并针对疑问展开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当解决问题之后,学生不但印象深刻,且提问兴趣愈加浓厚。教师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还是课后练习都可以,它是教师顺利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的必备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如果他们能基于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所以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已学数学知识以及现有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他们容易理解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兴趣。同时,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的贴近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相符,创设生活情境也是教师经常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
  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简单计算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且也拥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民币开展交易活动的经验,所以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超市模拟购物的情境。即教师扮演超市的收银员,而教室就作为超市,讲台上摆放着铅笔盒、本子、笔等文具,学生可自主选择一种文具,并用学具人民币交易,结账时要自己计算收银员应该找回的钱。如此一来,小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人民币计算学习就变成了一节生动、充满兴趣的超市购物模拟课,每一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明显有所增强,学生们在活泼的、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整节课的学习,并轻松掌握计算人民币的知识,比传统枯燥的计算教学增加了很多趣味性,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相当强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欲望,为探索学习、解决问题提供有利条件。
  三、学生动手实践,找寻问题解决策略
  要想使一节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课获得真正的成功,教师应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摆在首位,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凭借自己的经历与感知来获取感性认识,并将该认识转化成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要通过直接接触、实践操作来获取感性的理解,之后才能熟悉相应的数量关系,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逐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时,为对长方形的性质进行研究,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量尺、剪刀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学生通过对折长方形纸片探索边的特征,一些学生通过测量长方形边的长度探索其特征等等。在亲身经历了动手剪、折、比、画、量等实践过程,小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理解,将实践经验总结成知识,逐渐树立数学价值观,充分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又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寻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并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法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该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找到在格子纸上数格子的方法计算面积,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解、拼成三角形、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感知到虽然平行四边形经过转化之后发生了形状的改变,但其面积是不变的,这种转化思想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不仅顺利解决了问题,还训练了数学思维。
  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开始,让学生在教师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将数学学好,并学会主动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促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提高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培养与训练,从而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逐渐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存盼.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6(01):33.
  [2]罗水琼.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273-274.
  [3]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