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巫天海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平南中学)


【正文】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于推动学生继续发展,给其终身学习和生活以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培养以及强化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保证。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教育;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可塑性很强,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在这个身心发展变化比较大的时期,部分学生面对压力会变得懦弱、自卑、冷漠、孤独,甚至产生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学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找准心理教育的切入点
  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很多文章不仅具备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许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其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
  1.共情阅读,丰富健康的情感。
  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不难,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让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共鸣,丰富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
  2.因势利导,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可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道的伟大抱负和坚定决心,能够帮助学生恰当、客观地认识历代帝王,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中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民族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抓住契机,我们要教育学生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贞不渝。《岳阳楼记》中通过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适时激发学生树立胸怀天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观。
  又如《理想》《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理解理想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鼓励他们为理想努力奋斗,培养他们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教学完成后,还可以设计一个“书写理想,种立志树”的活动,指导学生在卡片上郑重写下人生理想以及各个阶段的目标。并将全班学生的卡片合并成一棵大树,用学生的立志卡片做树的花朵枝叶。寓意是每个学生播种理想,当理想开花时,人生更加精彩!这棵立志树既能美化教室,又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科学引导,培养坚韧的意志。
  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负担日益沉重,特别是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部分学生的意志会变得薄弱,产生畏难情绪。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首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命。如《孤独之旅》这篇文章带领学生们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利用《热爱生命》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进而才能享受生活。其次,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学习《未选择的路》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面对困难或者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落难的王子》一课的教学,要正确把握人生态度,根据所见所闻及自己的体验,认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的人生哲理,做好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直面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言行鼓励着读者,增强心灵的力量。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升华了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智慧的洗礼,学生的综合素养自然也提高了。
  二、指导学生写作,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为了能让中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等方式排泄不良情绪,同时建立师生互动的沟通平台,借此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防护网。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遇到挫折,但我喜欢欣赏别人遇到挫折时的样子。我的人生早已没有了,现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已。”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引起重视,想办法打开这位学生的心结,深入了解情况,帮助她摆脱困境。
  由于初中学生的课业比较紧张,许多学生无暇于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可能会出现孤僻、冷漠、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让父母感觉到孩子没有朋友,不够开朗等。因此,可以根据当前趋势,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敞开心扉的感悟类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题目,如《老师,您听我说》《妈妈,我想对您说》《记住这一天》《温暖就在我身边》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每一份关爱和每一份情感,捕捉心灵的悸动,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并且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通过以上方式,指导学生写作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指导学生写“心理作文”也为心理保健保驾护航。
  三、在课外活动中适时介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如搜集格言、警句,组织课前演讲,演改编话剧,召开辩论会、课外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如让学生每周读书笔记摘抄、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家长进行摘抄点评,教师每周批阅,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及情感关注重点,以便能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或解决当前社会热点可能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如初中大部分学生喜欢追星,课余时间经常聊明星们的绯闻或者出了什么新歌等,却对国家的重大纪念日知之甚少。因此,在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这一天,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个读书会,针对《中国1946》进行赏析,谈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举国上下高兴得发疯、流泪的情景。借此机会趁势利导,与学生聊到2016年8月15日这一天许多大型中文网站头条都是某艺人离婚事件,而对日本战败纪念日如此重大的事件只字不提。针对此类新闻娱乐化、价值观、人生观模糊的社会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分析,学会选择,避免受不良社会现象或思想的侵袭,逐步形成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判断,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取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喜欢学习,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营造出一个舒适的氛围和环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