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作者】 陆成祥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
【正文】摘 要:常言道:“得语文者得天下”。这话虽有些夸大其词,但它足以说明了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汉字的认识,提升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积累优美的句子,提升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掌握,强化学生对文章情感内涵的体悟。由此可见,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提高;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化大,自制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阅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以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小学生学习阅读知识的积极性,提升语文阅读的有效性。笔者在多年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阅读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
一是阅读兴趣不高,时间不足。调查显示,我校小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项目是看电视或手机,占调查总样本的85%。加之我校95%学生都是来源于进城务工子女。家长整天忙碌奔波,大多数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平偏低。?调查显示,约有90%的学生基本不愿意写读书心得,即使写,也是老师要求的。95%的学生阅读的时候只是用眼睛看,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就跳过去,没有查字典的习惯。82%的学生读书不用笔圈画,只关注故事情节和内容。
(二)教师教学。
一是惯用“大合唱”,不注重个体差异,严重地剥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导致学生反感(尤其是高年级)。二是采用放羊式的“自由”读,缺乏有效性指导。表面上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大多数学生思绪已经游到其它地方去了,继而导致了阅读效率低下。
二、教学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何况是天性好动的孩子。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是培养兴趣,使学生乐读。各年级段侧重有所不同:低年级以游戏、故事或多媒体形式展现;中年级以比赛或多媒体等形式促进阅读;高年级则以实物、活动或多媒体带动阅读。二是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个古老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角的功能。要让学生读书,时间必须有保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要教会学生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挤时间。
(二)强化阅读训练。
根据不同课文设计不同的阅读方式,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一是写景写物类课文,教师可以采用播放朗读录音或图片展的方式,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激发情感,产生读的欲望,从而进行主动阅读。二是写人叙事类的课文,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绘声绘色地朗读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仔细揣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语言、语气、语调和情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获得深刻的感受。三是历史革命性的课文采用视频展读,如《开国大典》等,四是古诗文采用“经典诵读”或“绘画意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阅读的方式,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积极的阅读活动。完成阅读内容后,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环节,学生的思维能更加深入,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三)教授阅读“三步自读法”。
“三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例如,用此法教学《落花生》(第十一册)这课,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课后作业第一题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第二步细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提纲思考讨论:①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简略?(种花生、收花生)②哪些地方写得详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过收获节、议花生)③父亲的话中包含了哪两层意思?④花生的哪一点是最可贵的?⑤父亲所说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桃子、石榴、苹果又像哪一种人?⑥?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第三步围绕重点精记,教师做提示点拨:①父亲作了几次议论?(第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引申说明做人的道理。)②作者借花生的特点象征什么?(象征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乐于奉献的人。)③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课外阅读很有兴趣,但对课文却如同“鸡肋”,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是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教学中,仅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注重课外阅读拓展,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森林畅游》等。在趣味性的课外书籍中,学生接触到了以前不了解的世界,让他们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吸取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成语故事活动、诗文朗诵比赛、自出练习题活动、课本剧、语文大观园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而读书节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小学作为阅读的基础阶段,其教学难度和测试分数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也是学生最怕的。因此,迫切要提升学校、教师、家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从而改变学生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并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提高;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化大,自制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阅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以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小学生学习阅读知识的积极性,提升语文阅读的有效性。笔者在多年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阅读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
一是阅读兴趣不高,时间不足。调查显示,我校小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项目是看电视或手机,占调查总样本的85%。加之我校95%学生都是来源于进城务工子女。家长整天忙碌奔波,大多数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平偏低。?调查显示,约有90%的学生基本不愿意写读书心得,即使写,也是老师要求的。95%的学生阅读的时候只是用眼睛看,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就跳过去,没有查字典的习惯。82%的学生读书不用笔圈画,只关注故事情节和内容。
(二)教师教学。
一是惯用“大合唱”,不注重个体差异,严重地剥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导致学生反感(尤其是高年级)。二是采用放羊式的“自由”读,缺乏有效性指导。表面上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大多数学生思绪已经游到其它地方去了,继而导致了阅读效率低下。
二、教学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何况是天性好动的孩子。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是培养兴趣,使学生乐读。各年级段侧重有所不同:低年级以游戏、故事或多媒体形式展现;中年级以比赛或多媒体等形式促进阅读;高年级则以实物、活动或多媒体带动阅读。二是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个古老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角的功能。要让学生读书,时间必须有保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要教会学生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挤时间。
(二)强化阅读训练。
根据不同课文设计不同的阅读方式,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一是写景写物类课文,教师可以采用播放朗读录音或图片展的方式,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激发情感,产生读的欲望,从而进行主动阅读。二是写人叙事类的课文,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绘声绘色地朗读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仔细揣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语言、语气、语调和情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获得深刻的感受。三是历史革命性的课文采用视频展读,如《开国大典》等,四是古诗文采用“经典诵读”或“绘画意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阅读的方式,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积极的阅读活动。完成阅读内容后,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环节,学生的思维能更加深入,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三)教授阅读“三步自读法”。
“三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例如,用此法教学《落花生》(第十一册)这课,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课后作业第一题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第二步细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提纲思考讨论:①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简略?(种花生、收花生)②哪些地方写得详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过收获节、议花生)③父亲的话中包含了哪两层意思?④花生的哪一点是最可贵的?⑤父亲所说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桃子、石榴、苹果又像哪一种人?⑥?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第三步围绕重点精记,教师做提示点拨:①父亲作了几次议论?(第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引申说明做人的道理。)②作者借花生的特点象征什么?(象征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乐于奉献的人。)③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课外阅读很有兴趣,但对课文却如同“鸡肋”,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是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教学中,仅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注重课外阅读拓展,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森林畅游》等。在趣味性的课外书籍中,学生接触到了以前不了解的世界,让他们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吸取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成语故事活动、诗文朗诵比赛、自出练习题活动、课本剧、语文大观园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而读书节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小学作为阅读的基础阶段,其教学难度和测试分数所占比重都是最大的,也是学生最怕的。因此,迫切要提升学校、教师、家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从而改变学生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并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