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廖海芳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以《表里的生物》为例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的品格与能力,只有拥有良好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以便为我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借鉴依据。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明一个问题,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不是给他们创造多好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而是通过不同的教育、引导、鼓励等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兴趣。而根据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良好的兴趣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同时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也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兴趣的激发与养成对学生的发展是及其有利的,特别是在小学的启蒙教育中尤其显得重要。俗话说:三岁看终身。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养成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对语文的兴趣。
如在教学《表里的生物》一课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一开始上课,先进行小组竞赛,教师出示书中词语“机器、小鸟、狗、蝉、钟楼、盲人、三弦、表、蝎子”,要求学生按照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上,看哪组准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好习惯益终生。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好的习惯不仅能帮助他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还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听、说、读、写、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借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㈠培养学生爱思考爱钻研的学习习惯。
⒈利用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学生。如《表里的生物》一文中的“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求知识,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索精神。在导入课题后,笔者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思考: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哪些语句可以证明?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自主学习后是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反复品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并写下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先是被文中小男孩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深深触动,产生共鸣,最后内化升华为自己的个人品质。
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动笔有很多好处:一是能够帮助记忆;二是能够掌握书中的重点、要点;三是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四是能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高年级阅读,除了中低年级常用的圈圈画画之外,关键有效的还是做批注,就是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等。对自己有所思、有所悟、有联想的地方,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思维轨迹。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写,写完再读,这对于加强孩子自主阅读,满足不同程度孩子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孩子学习的潜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从“画符号”的基础到“写文字批注”的发展和提升,这是一个从易到难,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基本每节阅读课都安排有学生自读做批注的环节,如在教学《表里的生物》一文时,导入新课后,就安排了自学环节: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哪些语句可以证明?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有些学生不仅画出了相应的段落关键语句——作者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还在旁边写着:第一段是作者不知道表里有什么东西,大概的猜测,第二段是知道了表里面是蝎子,想知道为什么蝎子在表里面,第三段是已经知道蝎子在表里面的原因还在思考,作者的好奇而又爱思考真是与众不同呀。通过写批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长此下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㈢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可以从课题入手。如在导入《表里的生物》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有些学生就问:表里真的有生物吗?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呢?
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设疑。
如学到描写父亲的几句话时:“只许听,不许动。”“小孩儿不许动表。”“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这样质疑:文中“不许动”出现了四次,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后面都是句号?为什么不用感叹号?学生在自己设疑自己解疑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教给方法,提高能力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不只是指教师教,还包括学生学,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进步上,而不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真正要提高的是学生的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会学”,“善学”,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部编版的语文教材编排,每个单元都安排有一个学习方法的训练,如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表里的生物》一课时,我设计的主问题是: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哪些语句可以证明?接下来围绕这个主问题进行品词析句。品读了相关语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么从文中找依据来证明我是个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这个观点的呢”,然后总结出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找到相关句子,找到关键词,把前后的句子联系起来学习。并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其他的语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课文中能证明我是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的语句还有很多,请你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继续印证我是个好奇而爱思考的孩子。”学会分析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只是浅层的,真正让学生学会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还得让学生练笔,所以最后一个环节这样安排:回顾本文的写作方法,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冯至是个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呢?(文章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简单有特色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了冯至是个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孩子。)下面,请大家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的事。会读会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长期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培养出来的。
面对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刻不容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全面推开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从而最终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