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策略
【作者】 黄华萱
【机构】 (广西那坡县实验小学)
【正文】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有壮族、苗族、瑶族、彝族、仫佬族、水族、毛南族等等11个世居民族。桂西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滇桂越的交接之处,少数民族占当地人口总数的比例都在90%以上。
以桂西南某县为例,该县境内生活着壮、汉、瑶、苗、彝、仫佬6个民族,其中壮族有36337户156018人,汉族有2255户10064人,瑶族有1102户5198人,苗族有400户2414人,彝族有309户1366人,仫佬族有5户42人。壮、瑶、苗、彝、仫佬占总人口比例高达94.25%,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壮族有布壮、布央、布峒、布农、布锐、布依、布嗷、布省、布决、布拥、隆安、炸州等12个族群,瑶族分为蓝靛瑶和大板瑶2个支系,苗族有妖皇山和龙门山两大部族,彝族有白彝、红彝之分。县内语言主要有壮语、汉语、瑶语、苗语、彝语等5种,人口稀少的苗、瑶、彝都会说汉语或壮语,有的汉族也会说壮语。该县刚好处在壮语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交汇区,县境东部壮族主要操壮语南部方言,西部主要操壮语北部方言。南北部壮语差异较大,互相交流甚至闹出大笑话。
少数民族都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汉语是他们的“外语”。当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他们必须先学会汉语,才能正式接受教育。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作文比汉族学生多了一道关卡,他们在作文启蒙之前必须先经过汉语启蒙。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多少都会受到母语发音方式、语法习惯等等的影响,学习汉语感到吃力,用汉语来写作文更感到吃力。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比内地教师多付出一份心血。
作文启蒙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低年级学生作文是否得到及时启蒙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笔者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深感作文启蒙难是普遍现象。正因为如此,笔者作了一番深入探索。
一、起始年级紧抓语言实践关
1.纠正语音和语序。由于语言环境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常读不准汉语字音,如把“下雨”说成“下以”;把“穿衣服”说成“酸衣服”,在语序上也往往会用地方语序表达汉语,把“猪菜”说成“菜猪”,把“两棵树”说成“树两棵”等。教师应及时认真引导他们在语言实践中纠正字音和语序,养成正确表述汉语的习惯。
2.突出口语交谈的地位。语文,语是第一性的,文是第二性的。要突出“语”的量,才可求“文”的质。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要紧贴生活,给学生开拓说的领域,营造交际氛围,要求学生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只要达到优化可说就行,如他们在生活中最熟悉的放牛、打柴、捡猪菜、捉山鸡之类的事,凡事想到的,都可以鼓励学生说说,至于说得完整准确程度,条件好些的要求高些,条件差的学生循循善诱,逐渐提高,决不能先提要求或画框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说话平台,促其在口语交际中逐步向汉语靠近。
二、语文课堂要保持“书声琅琅”的态势
有的时候,语文教学就是朗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更需要多朗读课文。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上安排学生多读课文,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也要特别重视早读和晚读(放晚学之前的朗读)。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都实施寄宿制,学生在校内食宿,为了避免晚饭后学生乱跑乱钻,学校都安排学生夜读。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段,认真布置学生多朗读好的文章。朗读,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到文章优美的词句。只有放开喉咙多朗读,才能培养民族学生良好的语感,消除民族语言的特殊语法对汉语文学习的干扰。
三、创设情景,抓好说写过程
要多训练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要想使民族学生要达到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训练规律,制定一套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学生。一要立足于教学,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使语境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和思维,产生共鸣,有感而发。二要重视生活实践,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让民族学生讲讲自己民族的历史、风情和故事等,也可以说说听到的新闻、复述看过的文章和谈谈自己的理想等。通过汉语言口头表达训练,可以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还活跃民族学生的思维,增强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在说话、写话前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些情景,帮助学生“入门”。教师把教材的编排意图,变为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到写是循环,连锁,承接渐进的关系,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写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写,不要急于搞画框定调的命题作文,要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不受拘束的表达。当然,口头语言的(说)到书面语言的写是有差差异的,教师可以用书面语言“物化”、“有形”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对语言的修改,修饰,从中感悟作文的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语言质量的提高,完成说到写的过渡。
对少数地区学生来讲,说写过渡的载体不能脱离他们的生活具体内容。这是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的哲学理论,写作是主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这个“物”必须是他们熟悉的,经常耳濡目染的“物”,对他们不能用城镇孩子的信息水准来一刀切,否则会造成他们有话不敢说或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望“文”却步,达不到作文启蒙训练。
四、在体验成功中提升
中年级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感差,积累少,言之无物,不成章法,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他们对汉语是混沌初开,很易形成对写作常怀神秘感甚至恐惧感而怯于尝试的心理障碍。这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尽力排除这个障碍。“排”的手段之一,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有了这种体验,才能消除神秘感和恐惧感,才能把学生引入写作的门,而不是让他们在门外久久徘徊。初学写作,成功的标准宜低不宜高,且应顾及学生学习水平的个体差异,无论在纵向横向的比较中,只要有一点进步,或大体像样大体入格,或一种好的方法,一个好的片段,一句写得好的话,一个用的恰当的词语等等都都应认为是成功的,都应予以肯定和赞扬,都应通过学习园地、板报、佳作选编、词语集锦等方式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作文的乐趣。趋赏避罚,人之常情。何况是小学生,思想活跃,好胜喜功,若教师意味的批评、警戒、训斥,除伤其自尊自信之外,并无益处。须知,当今推行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但从小学生来讲,“向师性”仍然浓厚存在的,教师的一句嘉奖,“一个细小的赞许表情”都会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能助推学生向更深层发展。
五、作文教学要有度
凡事总要有个度,超度得到的效果得不偿失。作文教学的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奉行“文章是写出来的”的宗旨,大搞题海战术,对学习差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大写作量,这方法是不可取的。大量的日记,周记,课堂习作及过节,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竞赛等,让学生溺于题海之中,搞得头昏眼花,疲于挣扎,只能使学生被动应付,胡编乱造,假话搪塞,后果只能让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消损,看不到希望。古训说:欲速则不达。须知作文的过程是“双重转化”的过程,密度超量,学生过重,缺乏科学性,这对涉世甚浅,生活领域狭小的小学生实施强硬硬挤是不行的,有计划、目的、适量地进行训练,作文教学才会显成效。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启蒙训练更需要讲究策略。只有策略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桂西南某县为例,该县境内生活着壮、汉、瑶、苗、彝、仫佬6个民族,其中壮族有36337户156018人,汉族有2255户10064人,瑶族有1102户5198人,苗族有400户2414人,彝族有309户1366人,仫佬族有5户42人。壮、瑶、苗、彝、仫佬占总人口比例高达94.25%,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壮族有布壮、布央、布峒、布农、布锐、布依、布嗷、布省、布决、布拥、隆安、炸州等12个族群,瑶族分为蓝靛瑶和大板瑶2个支系,苗族有妖皇山和龙门山两大部族,彝族有白彝、红彝之分。县内语言主要有壮语、汉语、瑶语、苗语、彝语等5种,人口稀少的苗、瑶、彝都会说汉语或壮语,有的汉族也会说壮语。该县刚好处在壮语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交汇区,县境东部壮族主要操壮语南部方言,西部主要操壮语北部方言。南北部壮语差异较大,互相交流甚至闹出大笑话。
少数民族都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汉语是他们的“外语”。当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他们必须先学会汉语,才能正式接受教育。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作文比汉族学生多了一道关卡,他们在作文启蒙之前必须先经过汉语启蒙。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多少都会受到母语发音方式、语法习惯等等的影响,学习汉语感到吃力,用汉语来写作文更感到吃力。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比内地教师多付出一份心血。
作文启蒙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低年级学生作文是否得到及时启蒙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笔者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深感作文启蒙难是普遍现象。正因为如此,笔者作了一番深入探索。
一、起始年级紧抓语言实践关
1.纠正语音和语序。由于语言环境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常读不准汉语字音,如把“下雨”说成“下以”;把“穿衣服”说成“酸衣服”,在语序上也往往会用地方语序表达汉语,把“猪菜”说成“菜猪”,把“两棵树”说成“树两棵”等。教师应及时认真引导他们在语言实践中纠正字音和语序,养成正确表述汉语的习惯。
2.突出口语交谈的地位。语文,语是第一性的,文是第二性的。要突出“语”的量,才可求“文”的质。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要紧贴生活,给学生开拓说的领域,营造交际氛围,要求学生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只要达到优化可说就行,如他们在生活中最熟悉的放牛、打柴、捡猪菜、捉山鸡之类的事,凡事想到的,都可以鼓励学生说说,至于说得完整准确程度,条件好些的要求高些,条件差的学生循循善诱,逐渐提高,决不能先提要求或画框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说话平台,促其在口语交际中逐步向汉语靠近。
二、语文课堂要保持“书声琅琅”的态势
有的时候,语文教学就是朗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更需要多朗读课文。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上安排学生多读课文,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也要特别重视早读和晚读(放晚学之前的朗读)。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都实施寄宿制,学生在校内食宿,为了避免晚饭后学生乱跑乱钻,学校都安排学生夜读。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段,认真布置学生多朗读好的文章。朗读,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到文章优美的词句。只有放开喉咙多朗读,才能培养民族学生良好的语感,消除民族语言的特殊语法对汉语文学习的干扰。
三、创设情景,抓好说写过程
要多训练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要想使民族学生要达到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训练规律,制定一套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学生。一要立足于教学,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使语境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和思维,产生共鸣,有感而发。二要重视生活实践,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让民族学生讲讲自己民族的历史、风情和故事等,也可以说说听到的新闻、复述看过的文章和谈谈自己的理想等。通过汉语言口头表达训练,可以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还活跃民族学生的思维,增强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在说话、写话前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些情景,帮助学生“入门”。教师把教材的编排意图,变为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到写是循环,连锁,承接渐进的关系,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写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写,不要急于搞画框定调的命题作文,要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不受拘束的表达。当然,口头语言的(说)到书面语言的写是有差差异的,教师可以用书面语言“物化”、“有形”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对语言的修改,修饰,从中感悟作文的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语言质量的提高,完成说到写的过渡。
对少数地区学生来讲,说写过渡的载体不能脱离他们的生活具体内容。这是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的哲学理论,写作是主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这个“物”必须是他们熟悉的,经常耳濡目染的“物”,对他们不能用城镇孩子的信息水准来一刀切,否则会造成他们有话不敢说或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望“文”却步,达不到作文启蒙训练。
四、在体验成功中提升
中年级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感差,积累少,言之无物,不成章法,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他们对汉语是混沌初开,很易形成对写作常怀神秘感甚至恐惧感而怯于尝试的心理障碍。这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尽力排除这个障碍。“排”的手段之一,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有了这种体验,才能消除神秘感和恐惧感,才能把学生引入写作的门,而不是让他们在门外久久徘徊。初学写作,成功的标准宜低不宜高,且应顾及学生学习水平的个体差异,无论在纵向横向的比较中,只要有一点进步,或大体像样大体入格,或一种好的方法,一个好的片段,一句写得好的话,一个用的恰当的词语等等都都应认为是成功的,都应予以肯定和赞扬,都应通过学习园地、板报、佳作选编、词语集锦等方式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作文的乐趣。趋赏避罚,人之常情。何况是小学生,思想活跃,好胜喜功,若教师意味的批评、警戒、训斥,除伤其自尊自信之外,并无益处。须知,当今推行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但从小学生来讲,“向师性”仍然浓厚存在的,教师的一句嘉奖,“一个细小的赞许表情”都会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能助推学生向更深层发展。
五、作文教学要有度
凡事总要有个度,超度得到的效果得不偿失。作文教学的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奉行“文章是写出来的”的宗旨,大搞题海战术,对学习差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大写作量,这方法是不可取的。大量的日记,周记,课堂习作及过节,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竞赛等,让学生溺于题海之中,搞得头昏眼花,疲于挣扎,只能使学生被动应付,胡编乱造,假话搪塞,后果只能让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消损,看不到希望。古训说:欲速则不达。须知作文的过程是“双重转化”的过程,密度超量,学生过重,缺乏科学性,这对涉世甚浅,生活领域狭小的小学生实施强硬硬挤是不行的,有计划、目的、适量地进行训练,作文教学才会显成效。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启蒙训练更需要讲究策略。只有策略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