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小兰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至此,也标志着语文教育将从知识核心时代迈向语文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学科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门语言学科,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之核心,同时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性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由此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场景中进行语言实践,自觉积累、整理语言,掌握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运用规律,获得运用语言文字有效沟通的能力。根据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涵可知,学生依赖于语言情境来获取语言经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呢?
一、多读文本,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均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而且,统编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双线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其中一条线就是以语文要素来进行编排,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所以我们更加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去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感知语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感悟文本的一把钥匙,更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手段。朗读的时候,学生的大脑会受到一定的刺激,通过声音去感知朗读的内容、体验朗读的情感、记忆朗读的内容。而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语言的认知以及积累。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刻感知文本语言,掌握语言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切入新课后,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秋天的雨》的朗读视频,让学生静静地听、轻轻地跟读,去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接着,我再逐句逐段进行朗读示范,教会学生准确地发音,并教会他们朗读的停顿规则,促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的正确的认知和感受。然后,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感悟到了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和道理,培养了语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多读,尤其是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赏析文本,学习语言,掌握规律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中,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就是使学生建立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质兼美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与鉴赏,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进而使学生逐渐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火烧云》一课用优美的文字表现出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象的奇特美丽,课文的语言平实但精妙,值得学生好好地学习。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文本语言的平实精妙:首先,是短句的运用。为了表现火烧云的变化多而快,作者在文中选用了大量的短句,这种短句与火烧云的快节奏变化非常和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次,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如:“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成串的比喻写出了火烧云一连串颜色上的变化,读起来赏心悦目。第三,文本中很多句子都以“了”字结尾,有的时候会把几个“了”字结尾的句子排在一起。比如:“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这样的句子连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押韵的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第四,文中用词丰富,在颜色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红彤彤”“金灿灿”是以叠词的形式展现火烧云颜色的明亮饱满;“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展现不同颜色糅合在一起的特征;“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则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比拟,突出火烧云的颜色明媚又惹喜爱。最终,通过全面的赏析,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一些语言运用的规律。
三、背诵文本,拓宽视野,积累语言
背诵是学生积累认知经验的不二手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依靠感性思维认识世界,理性思维能力尚弱,小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还不够强,小学生主要通过背诵的方式获取间接经验,以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语言的积累也是如此。对于语言,小学生并没有太多丰富独特的个人见解,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语言,学生才会形成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精美句式、段落乃至篇章的背诵,以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奠定学生运用语言的基础,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的时侯,我组织了段落背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雨的颜色。本段先采用总分的勾段方式,先用一个中心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颜六色的颜料 。”为总起句,然后再采用拟人的句式分写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给了谁,谁会变得怎么样,非常的生动形象,很值得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在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了这些语言,促使学生掌握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后,再引导学生背诵这些段落。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段落中文字语言运用规律的理解,更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四、有效指导,建构语言,促进运用
㈠创设情景,促进口语表达
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其实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在语言表达中,口语表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语言知识运用的主要途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就是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正确、有效地运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法发展。
比如,在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文本故事进行复述,这不但是一种阅读理解的策略,也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再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根据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活动,而角色扮演同样是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有效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将文本理解的过程转化为了人物对话过程。最终,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㈡随文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随笔是锻炼小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不二途径。在写随笔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语言文字诞生的过程,加深了对语言的认知,从而强化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阅读随笔活动,引导学生抒发阅读感悟,提高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组织了随文练笔的活动,引导学生用在本课中学到的写荷花的方法去写一种植物;在教学《燕子》一课是,组织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的段落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组织学生模仿课文写火烧云变化的的方法去写写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变化……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写阅读随笔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见,阅读随笔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阅读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阅读情境中积累语言素材,感知语言特点以及运用规律,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最终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一、多读文本,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均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而且,统编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双线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其中一条线就是以语文要素来进行编排,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所以我们更加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去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感知语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感悟文本的一把钥匙,更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手段。朗读的时候,学生的大脑会受到一定的刺激,通过声音去感知朗读的内容、体验朗读的情感、记忆朗读的内容。而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语言的认知以及积累。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刻感知文本语言,掌握语言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切入新课后,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秋天的雨》的朗读视频,让学生静静地听、轻轻地跟读,去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接着,我再逐句逐段进行朗读示范,教会学生准确地发音,并教会他们朗读的停顿规则,促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的正确的认知和感受。然后,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感悟到了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和道理,培养了语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多读,尤其是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赏析文本,学习语言,掌握规律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中,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就是使学生建立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质兼美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与鉴赏,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进而使学生逐渐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火烧云》一课用优美的文字表现出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象的奇特美丽,课文的语言平实但精妙,值得学生好好地学习。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文本语言的平实精妙:首先,是短句的运用。为了表现火烧云的变化多而快,作者在文中选用了大量的短句,这种短句与火烧云的快节奏变化非常和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次,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如:“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成串的比喻写出了火烧云一连串颜色上的变化,读起来赏心悦目。第三,文本中很多句子都以“了”字结尾,有的时候会把几个“了”字结尾的句子排在一起。比如:“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这样的句子连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押韵的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第四,文中用词丰富,在颜色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红彤彤”“金灿灿”是以叠词的形式展现火烧云颜色的明亮饱满;“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展现不同颜色糅合在一起的特征;“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则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比拟,突出火烧云的颜色明媚又惹喜爱。最终,通过全面的赏析,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一些语言运用的规律。
三、背诵文本,拓宽视野,积累语言
背诵是学生积累认知经验的不二手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依靠感性思维认识世界,理性思维能力尚弱,小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还不够强,小学生主要通过背诵的方式获取间接经验,以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语言的积累也是如此。对于语言,小学生并没有太多丰富独特的个人见解,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语言,学生才会形成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精美句式、段落乃至篇章的背诵,以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奠定学生运用语言的基础,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的时侯,我组织了段落背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雨的颜色。本段先采用总分的勾段方式,先用一个中心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颜六色的颜料 。”为总起句,然后再采用拟人的句式分写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给了谁,谁会变得怎么样,非常的生动形象,很值得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在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了这些语言,促使学生掌握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后,再引导学生背诵这些段落。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段落中文字语言运用规律的理解,更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四、有效指导,建构语言,促进运用
㈠创设情景,促进口语表达
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其实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在语言表达中,口语表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语言知识运用的主要途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就是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正确、有效地运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法发展。
比如,在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文本故事进行复述,这不但是一种阅读理解的策略,也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再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根据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活动,而角色扮演同样是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有效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将文本理解的过程转化为了人物对话过程。最终,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㈡随文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随笔是锻炼小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不二途径。在写随笔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语言文字诞生的过程,加深了对语言的认知,从而强化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阅读随笔活动,引导学生抒发阅读感悟,提高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组织了随文练笔的活动,引导学生用在本课中学到的写荷花的方法去写一种植物;在教学《燕子》一课是,组织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的段落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组织学生模仿课文写火烧云变化的的方法去写写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变化……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写阅读随笔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见,阅读随笔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阅读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阅读情境中积累语言素材,感知语言特点以及运用规律,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最终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