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究
【作者】 伍文清
【机构】 (广西容县灵山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融入到教学事业中,使得小学教学水平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任务驱动法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展开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饱满,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本身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依照教师制订的学习计划,按照具体的步骤进行学习,需要经历任务呈现、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和评价任务四个阶段。学生和教师都是重要的主体,他们共同构建起动态化的教学过程,方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更好地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也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教师需要慎重分析并考虑,寻找相对合理的解决对策,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充分显现出来。
一、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突破首先是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就无法渗透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所以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转变过来,要深入研究教材与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而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实现自己教学模式的优化。特别要多运用研究式、启发式等新兴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还要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空间等方面深入研究,寻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展思考,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增强能力素养,这也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当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要注重思想理念的创新,善于整合资源和博采众长,想方设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条件。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立足教材,但是切不可拘泥教材。现行信息技术教材虽然编写较为科学,但是教学对象有着千差万别,教师在把握好教材要素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立足教材也要拓展延伸,特别是选取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交集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有机融入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文字输入以及排版编辑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篇最为满意的作文,输入进入进行排版编辑。这样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和学生学习的密切联系,他们更加感兴趣。在学习了页面编排的操作要点之后,自己动手设计页面与字体,包括行间距、字间距、字体与艺术处理等等,学生对于自己作品的编排设计中会投入更多精力,对工具栏的研究更为深入,对其运用更加灵活,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创新,使其更加美观,操作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抓手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改进,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也是推动教学开展的有力举措。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走出自己单向说教的状况,尽可能让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其中,说一说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动手操作相关软件等等。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示范演示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操作演示,和多媒体大屏幕演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在演示中帮助全班同学正确把握相关软件操作的步骤与要点。无论是演示正确的方法还是出现了错误的情况,教师都可以灵活应对,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操作步骤中巩固加深理解,从错误的操作方式中汲取教训等等。特别是学生操作步骤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要简单评判,要注重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他们开启思维、积极创新,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和突破难点,这也是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空间资源整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除了抓好课堂讲解与点拨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延伸与拓展,在更为广泛的空间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创新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方面和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如上网浏览搜集信息、正确运用电子邮箱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在运用的实践中创新思维与方式,提高运用效果。在上网浏览搜集信息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怎样将这一方法手段运用于学习生活之中,如每日在班级发布天气预报小贴士、开设健康生活知识专栏。在电子邮箱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体现电子邮箱联系便捷的功能,全班同学建立通讯录,相互发送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等等,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运用和创新创优的活动中。
五、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1.发展评价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标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评价需要起到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作用,而不单单只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要发展评价目标,使评价目标符合新的课程标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以往只看成绩的方式,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小成就加以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掌握上的不足也不要加以批评,而是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所善于的知识点加强引导,并弥补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目标。
2.拓宽评价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还需拓宽评价方法。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倡学校拓宽评价方法的种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方式。教师应当在单一的依靠成绩评价方式之外发展更多的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达到评价的目的。如以小组形式让学生相互评价、以班会形式进行师生互评、以班级为群体开展班级竞赛,对各个班级进行评价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乐趣,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更好的态度投身于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评价方法应当是积极的,应当尽量鼓励学生,在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外同时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得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并接受评价进行反思改正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学习中拓展视野,提升学习与运用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哲汀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个性化研究[A].现代交际, 2015(2).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本身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依照教师制订的学习计划,按照具体的步骤进行学习,需要经历任务呈现、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和评价任务四个阶段。学生和教师都是重要的主体,他们共同构建起动态化的教学过程,方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更好地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也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教师需要慎重分析并考虑,寻找相对合理的解决对策,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充分显现出来。
一、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突破首先是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就无法渗透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所以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转变过来,要深入研究教材与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而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实现自己教学模式的优化。特别要多运用研究式、启发式等新兴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还要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空间等方面深入研究,寻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展思考,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增强能力素养,这也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当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要注重思想理念的创新,善于整合资源和博采众长,想方设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条件。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立足教材,但是切不可拘泥教材。现行信息技术教材虽然编写较为科学,但是教学对象有着千差万别,教师在把握好教材要素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立足教材也要拓展延伸,特别是选取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交集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有机融入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文字输入以及排版编辑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篇最为满意的作文,输入进入进行排版编辑。这样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和学生学习的密切联系,他们更加感兴趣。在学习了页面编排的操作要点之后,自己动手设计页面与字体,包括行间距、字间距、字体与艺术处理等等,学生对于自己作品的编排设计中会投入更多精力,对工具栏的研究更为深入,对其运用更加灵活,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创新,使其更加美观,操作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抓手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改进,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也是推动教学开展的有力举措。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走出自己单向说教的状况,尽可能让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其中,说一说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动手操作相关软件等等。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示范演示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操作演示,和多媒体大屏幕演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在演示中帮助全班同学正确把握相关软件操作的步骤与要点。无论是演示正确的方法还是出现了错误的情况,教师都可以灵活应对,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操作步骤中巩固加深理解,从错误的操作方式中汲取教训等等。特别是学生操作步骤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要简单评判,要注重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他们开启思维、积极创新,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和突破难点,这也是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空间资源整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除了抓好课堂讲解与点拨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延伸与拓展,在更为广泛的空间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创新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方面和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如上网浏览搜集信息、正确运用电子邮箱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在运用的实践中创新思维与方式,提高运用效果。在上网浏览搜集信息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怎样将这一方法手段运用于学习生活之中,如每日在班级发布天气预报小贴士、开设健康生活知识专栏。在电子邮箱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体现电子邮箱联系便捷的功能,全班同学建立通讯录,相互发送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等等,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运用和创新创优的活动中。
五、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1.发展评价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标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评价需要起到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作用,而不单单只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要发展评价目标,使评价目标符合新的课程标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以往只看成绩的方式,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小成就加以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掌握上的不足也不要加以批评,而是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所善于的知识点加强引导,并弥补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目标。
2.拓宽评价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还需拓宽评价方法。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倡学校拓宽评价方法的种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方式。教师应当在单一的依靠成绩评价方式之外发展更多的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达到评价的目的。如以小组形式让学生相互评价、以班会形式进行师生互评、以班级为群体开展班级竞赛,对各个班级进行评价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乐趣,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更好的态度投身于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评价方法应当是积极的,应当尽量鼓励学生,在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外同时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得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并接受评价进行反思改正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学习中拓展视野,提升学习与运用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哲汀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个性化研究[A].现代交际,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