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作者】 方 芳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及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规、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看两张、课件。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圆规、直尺、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如:硬币、瓶盖等)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
  师:圆同学们并不陌生吧,那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过圆?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圆,老师也在这银屏上画了一个圆。(课件出示)
  ⒉比较后小结
  师:古希腊一位数学家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那么这个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比较后小结:以前的平面图形是由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出示)
  3.揭题:那么圆有哪些有趣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说生活中见到的圆,再欣赏关于图片,初步抽象出圆的图形,在感受圆的美的同时,还感受到圆无处不在,同时感受到圆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交流探究,掌握画圆的方法。
  ㈠小组内交流课前自学的情况。
  谈话:要认识圆,首先我们得先学会画圆?课前都让大家尝试用不同方法画圆,你们用什么来画圆的?怎么画?在画的过程中你碰到什么困难?拿出导学案把你课前自学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
  ㈡汇报交流
  1.提出要求:用圆规怎样画出一个圆呢?我相信很多同学已会用圆规画圆了,谁愿意上台来介绍经验和技巧?(指名上台演示画法)
  2.介绍圆规。
  ⒊交流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刚才这位同学用圆规画圆分为哪几个步骤?
  师适时板书: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⒋课件展示课前用圆规试画的作品:
  ⑴观察:我看了很多你们之前用圆规试画的作品,绝大多数同学画得都很棒。不过,也有失败的作品。瞧,这个圆显然变形了,这个则咧着嘴。大胆地猜一猜,这些同学之所以没能成功地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能在哪儿出问题了? (可能是画圆时,圆规的脚移动了。)(也可能是他们画圆时,圆规两脚的夹角的角度变了。)
  ⑵引导反思:所以,我们在画圆时需要注意什么?
  ⑶小结:看来是经验之谈呀!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得固定,旋转圆规时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这是宝贵的经验。
  ⒌进一步提出要求:
  现在,掌握了这些要求,有没有信心比原来画得更好?别着急!数学学习光会动手还不够,咱还得——(动脑)!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时,请大家边画边思考:如果方法完全正确,用手中的圆规会不会画出这样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曲线图形?或者是扁扁的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2次画圆,能使学生在逐步掌握画圆技能的同时,不断丰富对圆的主要特征的感知,也有利于保持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㈢再次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⒈师:先别忙着下结论,还是带着这些问题,边画边细细体会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感受与思考。)
  ⒉师示范画圆。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吗?为了使大家感受更鲜明,我打算在黑板上也来画一个。(教师画完半个圆后,停下。)想象一下,照这样画下去,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吗?会画出扁扁的椭圆吗?为什么?(因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没有变。)
  ⑴认识圆心、半径
  师:光这样说好像有点抽象。你能不能把这一不变的距离用一条线段表示出来? (学生上台,连接圆上任选一点与圆心,得到一条线段。)
  师:可别小看这条线段,在这个圆里,它可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有谁了解这条线段?
  师:关于半径,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关于半径,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介绍:其实,关子圆,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也得出过和我们相似的结论。只不过,他的结论是用古文描述的,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懂? (课件出示:“圆,一中同长也。”)
  ⑵认识直径
  提问:关于直径,你们知道些什么?
  ⑶小结:
  【设计意图: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充分理解半径和直径的意义,老师的示范画圆,目的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对圆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掌握圆的特征。
  ⒈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讨论出了这么多圆的特征,到底每个圆是不是都有这样特征呢?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
  ⒉研究提示:先思考下面的问题,再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圆纸片折一折、画一画或比一比的方法来验证,最后再把你的结论在小组里交流。
  ⑴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⑵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⑶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⑷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你还有什么发现?
  ⒊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通过画、量、折等富有针对性和竞争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加圆的各种特征;再结合交流,既给学生留出探索空间,又使他们感悟分析和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小检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圆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做两组题,看哪些同学掌握得最好。
  ㈠先来看第一组(指名回答。)刚才我们知道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现在咱们如果知道了半径的长度,能求出直径的长度吗?知道了直径的长度,能求半径吗?做完共同订正。
  ㈡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圆的直径都是一条直线,半径是一条射线。()
  3.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4.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半径。()
  ㈢画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巩固对圆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加强对圆特征的理解;加深用圆规画圆方法。】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⒉拓展:⑴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让同学们做丢手帕游戏?
  ⑵在一个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办法来确定它的圆心?它的半径是多少?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整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把圆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拓展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六、欣赏圆的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导学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巧妙应用导学案
  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前两部分,一个是知识链接、另一个是自主探究,这两部分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导学案的意义所在。在上新课前先收集完学生的导学案检查,检查着重看学生的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做到了有的放失。第三部分是小检测,在授完新课后,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新知进行摸底,是否已全部掌握。有了导学案,课上的更加流畅,因为在学生先充分思考后再交流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
  二、巧妙应用多媒体课件
  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在课的导入时,出示了生活中的自行车、水的波纹、五环等各种各样的圆形,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其次,让学生发现一个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若让学生想象它们相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困难,但通过课件演示验证,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特征、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用活教材,恰当整合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如:在探究画圆的方法时,学生先用圆形的物体画圆,让学生明白其画圆的局限性,接着再用圆规尝试画圆,探究画圆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懂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一起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巩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学生想的方法很多,并且非常巧妙,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其次在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时,教师设置了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在园中画出几条你认为比较重要的线,小组合作探究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对新知的建构,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经历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四、教学设计生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本节课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学设计生活化。如:对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展示精美图片中有圆圆的地球、圆形的建筑物,另外还有奥运五环、圆形轮胎、易拉罐、硬币等。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圆的美,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圆的影子,生活中离不开圆。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总之,运用导学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环节紧凑灵活,知识点落到了实处,概念的教学清晰透彻,打造了一堂“让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