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作者】 贾素贞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八小学)
【正文】摘 要: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变得更高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问题;有价值;能力
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或者我们也尝试让孩子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提出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大部分不是我们某节课要学习的或者不着边际的问题,导致我们要花很长时间在这些无关的活动上,浪费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最终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会走的很远。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下面就以我在课堂实践中做法提出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环境,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1、教师自己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取之于生活。学生所学知识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必然产生更佳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常是由直观表象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结、总结,再深入研究、探讨,上升到理性思维。如我在教授认识人民币时给学生创设商店购物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需要计算人民币的加减简单计算,活动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便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会引导他们:结合我们的跳蚤市场会用到人民币,有加减、兑换等。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去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又会遇到疑惑,这些问题自然而然会带到课堂。如有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冰激凌1元5角,他付给营业员2元,他便会在头脑中想:应该找我多少钱呢?
2、适时的幽默,力促和谐的师生关系。问题式教学中更应增加教师语言的幽默感,除过使课堂气氛活跃,至还少可使学生消除问题以外的思想顾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大胆去探索发现新问题。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3、多利用媒体手段,采用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接受的东西更为直观,清晰。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发现新问题循环的过程。利用媒体手段,可以将自己教学难以表达的、学生模糊的、抽象难以理解的等等学习材料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好地体验问题的形成、思维方式、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应用的技巧等等,有利于学生的此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会新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动态演示把一个圆通过切割,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很直观、清晰地看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重视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时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所设计的问题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去体验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如我在上《圆的周长》一课,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这个圆的周长我们能知道吗?让学生想办法求圆的周长。有的用滚动法把小圆片在直尺上滚一圈得出圆的周长;有的则用绕圈法用线在圆的边上绕一圈,量线的长度得出圆的周长。我及时肯定了同学们能积极思考,想出了巧妙的办法,学生也以为问题得到了解决,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此时,我引导学生质疑:这两种方法都是化曲为直,他们有缺陷吗?很快,学生的疑问就出来了:这样量出来的长度精确吗?用这两种方法去量周长是不是太麻烦了?有时还要两个人合作。如果是求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它还能滚吗?有的学生认为还是可以用很长的绳子去绕一圈量周长。这时,我用一根绳子,一头系一支粉笔在手中甩了起来:这个运动中产生的圆,还能用以上方法求周长吗?同学们领悟到这两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有没有通用的、更简洁的方法求圆的周长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以最高的热情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正是从这里起步。
三、教给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
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知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学习的知识点上,这样既可在范围上加以控制,又能保证提问的质量,从而达到问得有价值。
1、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问题。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在课余直到学生探索问题。课余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实践机会,同时多提供学生展示自己所发现问题的平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材料源于生活,最终用之于生活。数学学习更是这样,就是让学生从问题的实际情景中体验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多体验、多锻炼,在此过程中感受和发现新的东西,课堂中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合作交流。课余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交流、教师指正、学生交流,还可让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在这不断往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探索发现、学会总结归纳、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课前已布置学生小组准备了圆片、绳子、尺子等学具,在认识圆周率时,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测量、计算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多少。这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认识了圆周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喜爱学习数学。
总之,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的恰当,对旧知的复习,新课的引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怀有;如何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赵恬恬;关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丁亚元;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问题;有价值;能力
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或者我们也尝试让孩子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提出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大部分不是我们某节课要学习的或者不着边际的问题,导致我们要花很长时间在这些无关的活动上,浪费了高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最终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会走的很远。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下面就以我在课堂实践中做法提出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环境,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1、教师自己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取之于生活。学生所学知识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必然产生更佳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常是由直观表象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结、总结,再深入研究、探讨,上升到理性思维。如我在教授认识人民币时给学生创设商店购物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需要计算人民币的加减简单计算,活动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便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会引导他们:结合我们的跳蚤市场会用到人民币,有加减、兑换等。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去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又会遇到疑惑,这些问题自然而然会带到课堂。如有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冰激凌1元5角,他付给营业员2元,他便会在头脑中想:应该找我多少钱呢?
2、适时的幽默,力促和谐的师生关系。问题式教学中更应增加教师语言的幽默感,除过使课堂气氛活跃,至还少可使学生消除问题以外的思想顾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大胆去探索发现新问题。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3、多利用媒体手段,采用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接受的东西更为直观,清晰。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发现新问题循环的过程。利用媒体手段,可以将自己教学难以表达的、学生模糊的、抽象难以理解的等等学习材料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好地体验问题的形成、思维方式、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应用的技巧等等,有利于学生的此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会新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动态演示把一个圆通过切割,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很直观、清晰地看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重视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时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所设计的问题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去体验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如我在上《圆的周长》一课,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这个圆的周长我们能知道吗?让学生想办法求圆的周长。有的用滚动法把小圆片在直尺上滚一圈得出圆的周长;有的则用绕圈法用线在圆的边上绕一圈,量线的长度得出圆的周长。我及时肯定了同学们能积极思考,想出了巧妙的办法,学生也以为问题得到了解决,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此时,我引导学生质疑:这两种方法都是化曲为直,他们有缺陷吗?很快,学生的疑问就出来了:这样量出来的长度精确吗?用这两种方法去量周长是不是太麻烦了?有时还要两个人合作。如果是求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它还能滚吗?有的学生认为还是可以用很长的绳子去绕一圈量周长。这时,我用一根绳子,一头系一支粉笔在手中甩了起来:这个运动中产生的圆,还能用以上方法求周长吗?同学们领悟到这两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有没有通用的、更简洁的方法求圆的周长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以最高的热情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正是从这里起步。
三、教给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
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知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学习的知识点上,这样既可在范围上加以控制,又能保证提问的质量,从而达到问得有价值。
1、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问题。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在课余直到学生探索问题。课余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实践机会,同时多提供学生展示自己所发现问题的平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材料源于生活,最终用之于生活。数学学习更是这样,就是让学生从问题的实际情景中体验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多体验、多锻炼,在此过程中感受和发现新的东西,课堂中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合作交流。课余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交流、教师指正、学生交流,还可让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在这不断往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探索发现、学会总结归纳、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课前已布置学生小组准备了圆片、绳子、尺子等学具,在认识圆周率时,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测量、计算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多少。这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认识了圆周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喜爱学习数学。
总之,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的恰当,对旧知的复习,新课的引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怀有;如何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赵恬恬;关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丁亚元;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