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发挥信息技术独特优势 促进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作者】 陈英花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甘徳县下贡麻乡中心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发挥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促进阅读教学提质增效,包括发挥信息技术形象性优势,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欲望;发挥信息技术直观性优势,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与运用;发挥信息技术启发性优势,以激励学生读中质疑与问难;发挥信息技术情境性优势,以促进师生读中互动与交流。
关键词:信息技术;独特优势;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2011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写入“课程基本理念”之中;与此同时又将“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确立为“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之一;还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为落实上述新理念、新建议、新目标,近年来,随着我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通过参加各级有关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题研修活动促使自身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笔者紧密结合自身承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积极开展以“发挥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促进阅读教学提质增效”为主题的校本行动研究,推动了阅读教学策略的改革创新,实现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
一、发挥信息技术形象性优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欲望
兴趣是小学生阅读的第一推动力,高效阅读必须做到“兴趣领先”。因此,为建构高效阅读课堂,我坚持把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调动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放在第一位。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阅读教学多媒体课件或直接选用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小学生喜闻乐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阅读欲望。为此,我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或选用相关网络资源,在上课时适时呈现,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案例片段】《翠鸟》一课,描写翠鸟形态的文字写得非常美。但是学生头脑中颜色表象还不丰富,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而不提供形象信息,他们的感性认识是模糊的,也很难体验到作者为什么写得这样美。为此,我适时呈现多媒体教学课件来丰富学生的颜色表象,并指导他们把这些表象与词句对应起来,从中领悟作者如何用颜色来描述事物。当然,呈现时要适时适度:静态描写内容,就用多媒体课件按课文中的顺序,依次把各个部位的形状与颜色在屏幕上显现出来;动态描写内容(比如:“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小泡泡。尽管动作那么轻,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十分生动形象地把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写出来了,但是学生对翠鸟生活习性并不了解,缺乏感性知识。这时我就用课文动画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这样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又引导他们学习使用动词、形容词描绘事物的方法。学生看完翠鸟这段动画后再感情朗读课文,他们很快读出了课文的意境美和情趣美。
二、发挥信息技术直观性优势,帮助学生阅读理解与运用
小学生有效高效阅读,离不开对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的充分调动与发挥;而充分调动与发挥就需要借助一定的策略与手段,以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课标”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我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的直观性、丰富性,营造良好阅读理解情境、提供直观丰富资源,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能力,锻炼从读悟写能力。
【案例片段】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我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课前在互联网上搜集有关黄河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脆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同时老师也制作了相关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向全班学生呈现,以帮助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现在的情况,特别是了解黄河的泛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发学生探究黄河变化原因的兴趣。《黄山奇石》一课,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的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农村小学生很少有人亲自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就比较困难。于是我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来再现黄山。课堂上,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呈现的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的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提问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这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走进课文、研读文本,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发挥信息技术启发性优势,激励学生读中质疑与问难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质疑问难是创新的起点、思维的火花、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前提。同理,在阅读教学中激励学生在读中质疑问难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深度阅读、高品质阅读的表现,当然也是落实“语文修订课标”提出的“创新性阅读、探究新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如何有效激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问难呢?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激活学生阅读思维,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片段】记得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初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利用班班通给学生提供相关阅读资料、看看相关图片,并要求他们再读读课文,鼓励他们在读中质疑问难。有的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呢?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在这里,虽然学生的阅读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很明显,学生能大胆质疑问难,离不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拓宽视野、打开思维。
四、发挥信息技术情境性优势,促进师生读中互动与交流
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按部就班地讲解既定的内容,内容是固定的,过程是预设的,学生没有什么自由思考和探究发现的时空,当然这其中也缺乏师生互动与交流。其中原因之一是阅读所依赖的工具和手段相对单一、落后。而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情境中,阅读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多向互动、共同探求新知、共同升华情感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环境中,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单调的东西丰富化了,阅读内容情境化了。
【案例片段】《富饶的西少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可在教学时我遇到的难题是:西沙群岛与我们相距数千里,学生很难有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的认识。为此,我想到师生都应该充分而恰当地借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忙,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师生朗读、感悟、品味课文内容。比如,在第4自然段对鱼的描写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的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我巧用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呈现有关画面,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这样,将师生都带入了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美轮美奂的景象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加上教师感同身受的机智点拔、巧妙引导,再来品味“正像人们说的那一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效果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优美语言的积累运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信息技术;独特优势;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2011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写入“课程基本理念”之中;与此同时又将“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确立为“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之一;还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为落实上述新理念、新建议、新目标,近年来,随着我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通过参加各级有关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题研修活动促使自身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笔者紧密结合自身承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积极开展以“发挥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促进阅读教学提质增效”为主题的校本行动研究,推动了阅读教学策略的改革创新,实现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
一、发挥信息技术形象性优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欲望
兴趣是小学生阅读的第一推动力,高效阅读必须做到“兴趣领先”。因此,为建构高效阅读课堂,我坚持把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调动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放在第一位。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阅读教学多媒体课件或直接选用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小学生喜闻乐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阅读欲望。为此,我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或选用相关网络资源,在上课时适时呈现,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案例片段】《翠鸟》一课,描写翠鸟形态的文字写得非常美。但是学生头脑中颜色表象还不丰富,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而不提供形象信息,他们的感性认识是模糊的,也很难体验到作者为什么写得这样美。为此,我适时呈现多媒体教学课件来丰富学生的颜色表象,并指导他们把这些表象与词句对应起来,从中领悟作者如何用颜色来描述事物。当然,呈现时要适时适度:静态描写内容,就用多媒体课件按课文中的顺序,依次把各个部位的形状与颜色在屏幕上显现出来;动态描写内容(比如:“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小泡泡。尽管动作那么轻,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十分生动形象地把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写出来了,但是学生对翠鸟生活习性并不了解,缺乏感性知识。这时我就用课文动画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这样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又引导他们学习使用动词、形容词描绘事物的方法。学生看完翠鸟这段动画后再感情朗读课文,他们很快读出了课文的意境美和情趣美。
二、发挥信息技术直观性优势,帮助学生阅读理解与运用
小学生有效高效阅读,离不开对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的充分调动与发挥;而充分调动与发挥就需要借助一定的策略与手段,以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课标”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我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的直观性、丰富性,营造良好阅读理解情境、提供直观丰富资源,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能力,锻炼从读悟写能力。
【案例片段】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我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课前在互联网上搜集有关黄河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脆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同时老师也制作了相关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向全班学生呈现,以帮助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现在的情况,特别是了解黄河的泛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发学生探究黄河变化原因的兴趣。《黄山奇石》一课,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的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农村小学生很少有人亲自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就比较困难。于是我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来再现黄山。课堂上,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呈现的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的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提问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这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走进课文、研读文本,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发挥信息技术启发性优势,激励学生读中质疑与问难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质疑问难是创新的起点、思维的火花、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前提。同理,在阅读教学中激励学生在读中质疑问难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深度阅读、高品质阅读的表现,当然也是落实“语文修订课标”提出的“创新性阅读、探究新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如何有效激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问难呢?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激活学生阅读思维,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片段】记得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初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利用班班通给学生提供相关阅读资料、看看相关图片,并要求他们再读读课文,鼓励他们在读中质疑问难。有的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呢?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在这里,虽然学生的阅读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很明显,学生能大胆质疑问难,离不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拓宽视野、打开思维。
四、发挥信息技术情境性优势,促进师生读中互动与交流
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按部就班地讲解既定的内容,内容是固定的,过程是预设的,学生没有什么自由思考和探究发现的时空,当然这其中也缺乏师生互动与交流。其中原因之一是阅读所依赖的工具和手段相对单一、落后。而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情境中,阅读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多向互动、共同探求新知、共同升华情感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环境中,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单调的东西丰富化了,阅读内容情境化了。
【案例片段】《富饶的西少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可在教学时我遇到的难题是:西沙群岛与我们相距数千里,学生很难有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的认识。为此,我想到师生都应该充分而恰当地借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忙,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师生朗读、感悟、品味课文内容。比如,在第4自然段对鱼的描写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的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我巧用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呈现有关画面,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这样,将师生都带入了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美轮美奂的景象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加上教师感同身受的机智点拔、巧妙引导,再来品味“正像人们说的那一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效果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优美语言的积累运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