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策略
【作者】 邝贤银
【机构】 (重庆市巫溪县尖山中学校)
【正文】摘 要:数学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学科,应国家新课程改革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初高中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教学尤为重要。初中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因无法适应知识难度和教师教学方式,潜意识认为数学知识难度较大,这就更加凸显做好衔接教学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可结合学生特征从多方面优化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策略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知识框架的充实和完善,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初高中阶段来讲,要尤为强调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和过渡。
一、认识初高中衔接教学
初中和高中学生在身体、心智的发展程度上有明显的不同,教育部依据这一点,设计出针对各个年级的课程。但由于教学目标及教材的不同,且教材呈现出割裂的特点,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初中升高中的过渡。
初高中教学衔接是指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为学生建立初高中整体性的知识架构,在知识、心理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度过初中升高中的阶段。
二、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不足
(一)学生自身问题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中,知识内容相对较少,学生学习和记忆也较为容易。在数学课堂中,课堂教学进度较慢,知识讲解较为全面,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强,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在进入高中之后,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考试内容和教材内容相差较大,很少会有教材中的原题,因此,对学生学习心态具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丧失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材衔接上存在的不足
教材的内容设计和顺序设计,直接影响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在进行内容衔接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关注到教材的编写顺序以及编写的意图。虽然教师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教材的编写进行反思和探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但却无法保证自己的建议能够满足教育工作开展的期待,所以,初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也难以在这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实现改良。再加上,初中数学教育本身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活动,高中却脱离了义务教育的范畴,这就让教材之间的衔接出现了断层,教师无法保证教材的设计能够兼顾不同领域的概念。除此之外,部分初高中教材的设计并没有互相分析彼此的需求,对彼此的认知仍旧存在一定的欠缺。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介绍了十字相乘法的概念,但部分初中教材编写者却认为此举没有什么实践意义,然而,十字相乘法的基础知识却可以支撑学生的高中探索。
三、如何进行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一)基于课程内容进行衔接
数学教师需要在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出相应调整,就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不佳的情况。教师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研究课程衔接的方法,对课程的思想内容、方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初高中教学的盲点,着重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连贯性的解读。
例如,在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函数知识,设计问答环节。教师应将初中涉及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进行归纳总结,并与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相结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未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引入初等函数的学习。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沉浸到教师设定好的情境中,这个情境就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一旦学生开始接受并融入这个情境中,那么就意味着学生已经自然地接受了相应知识。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降低高中数学的抽象性,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强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结果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卡纸,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看看如何能应用手中的卡纸制作圆柱、圆锥、圆台、棱柱、棱锥、棱台等立体图形。动态化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探究定义、定理的形成,是平面几何向立体几何过渡的有效教学手段。
(三)提高教材知识衔接水平
高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集体备课这一机会,要认真与初中教师和教材编制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要让本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都能够完整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的基本需求,保证数学教育活动能够与现实的教学期待相对应。在这里,高中教师要进一步推动教材编制工作,向优化教学的方向靠拢,要保证教材的内容能够更加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规范。另外,高中教师也必须要认真分析现阶段教育工作体制的特点,要把握好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非义务教育,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和联系,做好比较和辨析,尽可能争取教材编制专业人士的支持和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后,仍旧发挥出初中的优势。并且,教育机构在考查教师业绩的时候,也应当以教材的使用状况作为切入点,初中教育机构领导人不能只是把中考知识当作核心,必须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介绍初中阶段需要涉及的基础性知识。这样一来,高中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旧有的框架,而且还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总之,初高中数学教学能否有效衔接,与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教材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初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对初高中教材中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从而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炜.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数学教学通讯,2020(30).
[2]成建英.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对策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1).
[3]雪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20(33).
[4]王盛友.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新教育(海南),2020(8):8-9.
[本文系重庆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一般课题“初高中数学课程的衔接教学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号:2017CQJWGZ3083]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策略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知识框架的充实和完善,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初高中阶段来讲,要尤为强调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和过渡。
一、认识初高中衔接教学
初中和高中学生在身体、心智的发展程度上有明显的不同,教育部依据这一点,设计出针对各个年级的课程。但由于教学目标及教材的不同,且教材呈现出割裂的特点,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初中升高中的过渡。
初高中教学衔接是指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为学生建立初高中整体性的知识架构,在知识、心理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度过初中升高中的阶段。
二、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不足
(一)学生自身问题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中,知识内容相对较少,学生学习和记忆也较为容易。在数学课堂中,课堂教学进度较慢,知识讲解较为全面,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强,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在进入高中之后,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考试内容和教材内容相差较大,很少会有教材中的原题,因此,对学生学习心态具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丧失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材衔接上存在的不足
教材的内容设计和顺序设计,直接影响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在进行内容衔接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关注到教材的编写顺序以及编写的意图。虽然教师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教材的编写进行反思和探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但却无法保证自己的建议能够满足教育工作开展的期待,所以,初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也难以在这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实现改良。再加上,初中数学教育本身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活动,高中却脱离了义务教育的范畴,这就让教材之间的衔接出现了断层,教师无法保证教材的设计能够兼顾不同领域的概念。除此之外,部分初高中教材的设计并没有互相分析彼此的需求,对彼此的认知仍旧存在一定的欠缺。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介绍了十字相乘法的概念,但部分初中教材编写者却认为此举没有什么实践意义,然而,十字相乘法的基础知识却可以支撑学生的高中探索。
三、如何进行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一)基于课程内容进行衔接
数学教师需要在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出相应调整,就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不佳的情况。教师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研究课程衔接的方法,对课程的思想内容、方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初高中教学的盲点,着重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连贯性的解读。
例如,在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函数知识,设计问答环节。教师应将初中涉及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进行归纳总结,并与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相结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未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引入初等函数的学习。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沉浸到教师设定好的情境中,这个情境就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一旦学生开始接受并融入这个情境中,那么就意味着学生已经自然地接受了相应知识。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降低高中数学的抽象性,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强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结果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卡纸,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看看如何能应用手中的卡纸制作圆柱、圆锥、圆台、棱柱、棱锥、棱台等立体图形。动态化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探究定义、定理的形成,是平面几何向立体几何过渡的有效教学手段。
(三)提高教材知识衔接水平
高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集体备课这一机会,要认真与初中教师和教材编制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要让本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都能够完整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的基本需求,保证数学教育活动能够与现实的教学期待相对应。在这里,高中教师要进一步推动教材编制工作,向优化教学的方向靠拢,要保证教材的内容能够更加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规范。另外,高中教师也必须要认真分析现阶段教育工作体制的特点,要把握好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非义务教育,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和联系,做好比较和辨析,尽可能争取教材编制专业人士的支持和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后,仍旧发挥出初中的优势。并且,教育机构在考查教师业绩的时候,也应当以教材的使用状况作为切入点,初中教育机构领导人不能只是把中考知识当作核心,必须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介绍初中阶段需要涉及的基础性知识。这样一来,高中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旧有的框架,而且还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总之,初高中数学教学能否有效衔接,与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教材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初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对初高中教材中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从而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炜.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数学教学通讯,2020(30).
[2]成建英.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对策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1).
[3]雪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20(33).
[4]王盛友.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新教育(海南),2020(8):8-9.
[本文系重庆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一般课题“初高中数学课程的衔接教学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号:2017CQJWGZ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