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理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作者】 官彩燕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趋势,就是向生活靠拢,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在这个共同趋势的驱使下,我国吸收了国际作文的革新精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呈现出的写作理念。作文教学策略长期呈低效状态,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内部条件,采取相应的作文教学策略。通过激发兴趣、创造作文情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新理念;新策略
  作文教学一直是国内外母语教学盛久不衰的热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正努力革新小学作文教学。从学生本位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动机,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须的写作能力,是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让学生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作文效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作文,在轻松气氛中完成作文。
  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畏惧感
  兴趣和热爱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催化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至理名言,就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时,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悦的去写作,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真情实感,写作技能也就不断提高。
  作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作文。
  首先,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一句优美生动的语句、一个词,教师都应该给予呵护、赞扬,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需要意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运用赏识教育后,发现学生由怕作文变得爱作文,爱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显露自己的才华。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应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善于运用赏识,将赏识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适当开展作文竞赛。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大部分学生为了取得优胜,写作兴趣和困难的毅力会相应增加,因此作文都会比平时认真,但比赛的次数也要适当,如果过于频繁,反而造成紧张气氛,使学生产生怯场心理,从而加重学生负担,,致使有些学生因竞赛失败而丧失信心和兴趣,对作文产生畏惧感。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诱发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作文教学重要因素。学生喜爱什么学科往往与任课教师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当非常注意亲近学生,并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观点,力求感情充沛,平等待人,课后辅导耐心,平易近人:批改作文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亲近你,对你的教学感兴趣。
  二、 营造作文教学情境
  教师创造某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把观察结果写下来,这就是情境作文。作文的情境对指导学生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有重大作用。首先,教师根据需要创设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解决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让学生依情境作文,学生写得有依有据,自然感到得心应手。
  学生的作文存在一个通病,即平淡单调,感情贫乏。作文时常常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比如,教学时我们可以针对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情况,创设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具体做法如下:先要学生自备一块巴掌大的碎布,一枚针、一根线,三个明眼纽扣,然后教学生穿针、打结、用线、钉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这样学生都动手了,他们兴趣高,感觉新鲜。十分钟后,让他们亮出各自的“杰作”,互相观察,交流体会,再让学生把自己的过程与体会写下来。
  这次作文,学生头脑似乎格外聪明,闪光佳句俯拾即是。教师创设了作文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成功的喜悦,因而写起来就有真情实感。
  三、 捕捉作文时机
  在学生情有所动,情有所感时作文。在教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时时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什么刺激而情绪激动时,便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就趁热打铁地指导学生写作,不要错过写作的好时机。例如,当一次学生正在教室里上自习时,来了两位打预防针的医生,同学们望着讲台上的药箱,有的若无其事,有的皱起眉头,翘着嘴巴;有的用右手护住左臂,眯着眼,头使劲偏向另一边;有的则勇敢活泼,蹬蹬蹬走上讲台,把手臂一伸,看着医生打针,打完后还扮了一个鬼脸······。下课后,同学们议论纷纷,互相谈体会。我便抓住这个好时机,利用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写写自己打针的体会。结果写得既快又有真情实感,所以说只要捕捉好写作时机,学生就(下转第53页)(上接第54页)会乐此不疲,思路顿开,下笔如有神。
  四、 搜集材料,在实践中作文
  叶圣陶指出: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用心体会,就不会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作为教师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懂得搜集材料的主要途径有社会生,文字资料,声像材料,引导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社会,走入大自然。如带他们投入生活的怀抱,体验春的绚烂,夏的热情,秋的奉献,冬的凝重,感受风花雪月,鸟语虫鸣,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读书、看报、看电影、游戏、旅游等活动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记忆的好习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脑记忆和笔记。长期如此,学生便有了丰富的语言资料,形成了无穷无尽的活水源头。当学生作文时便如崩腾不息的溪流不断流出。
  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材料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分析素材,激活已有的素材,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素材有机运用到与之相应的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感情色彩更动人,用著名作家姚雪垠的话说,就是“遍借金针绣凤凰”。
  五、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文修改
  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讲评的基础,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修改作文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态度上,要求积极参与;从人数上,要求人人参与;在过程上,要求全程参与;在形式上,要求多样化参与。
  评改作文时,可采用学生自我修改,学生相互修改,共同修改的方式。学生互改有利于形式交流的气氛,合作的气氛和竞争的氛围。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修改作文,让学生认识修改的意识,交给修改的方法,在学生修改时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表扬作文写得好的和认真的同学,让学生一改当学生的常态为捉笔批改的“小老师”,这就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天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互改,可取长补短,以盈济缺,对写作技巧有更深的体会。
  作文教学作为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勤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开辟小学生写作教学的新途径,让学生真正爱上作文,不断提高写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吕嘉健. 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2] 朱景衡. 小学教师谈作文教学
  [3] 韦态成. 语文教学情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