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职校班主任工作“冷处理”艺术
【作者】 苏丽辉
【机构】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中等专业学校)
【正文】摘 要: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即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做好班主任这一项宏伟的工程,我认为要恰当巧妙运用“冷处理”艺术,来化解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班集体。
关键词:缓和气氛;促进交流;增强“亲情”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即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目前,对有些教师来说,不是缺少爱生热情与积极工作态度,而是缺乏现代科学的教育策略和处理艺术。那么,班主任要想化解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班集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冷处理”的帮忙了。
一、“冷处理”可以缓和气氛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内容具体、任务繁重。职中学生大多数处于15岁——19岁之间,是身体、心理、感情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动荡期,心理活动非常敏感。在他们犯错时,班主任所做出的不恰当的处理,就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与中职学生的接触中,班主任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发生矛盾。这时候,处理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形成骑虎难下之势。记得刚刚做职教班主任的时侯,为了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我就效仿社会上到处处罚的做法,对学生动辄就“罚”。诸如:罚抄书、罚钱、罚物、罚站、罚面壁等等,觉得这是“以‘毒’攻毒,以‘恶’制严”。平心而论,有时适当地处理,作为一种批评手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动辄便“罚”,则是与教育规律相违背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就会被日益激化了,我的中职班主任管理陷入了“瓶颈”,直到有件事的发生,才让我“拨开乌云见到了天日”。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愉悦的心情,拿着书本去上课,当我刚踏进133班教室时,整个课堂像赶集似的,讲话的、打闹的、相互追逐的……眼前的这一幕顿时使我的情绪一下子从山顶降到了谷底,那一瞬间,真想狠狠地罚他们抄写一本练习本,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转念一想,从开学到现在只要学生一犯错,我都是采用了“罚”,这样学生就和我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方法有用吗?为了缓和气氛,当时我没有发火,只是静静站在讲桌前,用眼睛注视着他们。这一举动镇住了学生,课堂也快速的安静了下来。我并没有马上上课,只是悄悄走出教室,十分钟过后,学生陆续来到办公室向我承认错误,当我再次走进教室,眼前的一幕使我不知所措,只见学生们低着头,不停的擦着眼泪,随着班长的一声“起立!”同学齐声说道:“老师对不起!我们下次绝不会这样,请老师原谅!”那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只是强忍着没有流出来。说实话,学生的这一举动,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这样一个小小举动“冷处理”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让我始料未及,这也许就是“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吧!
二、“冷处理”可以促进交流
班主任管理中不能一沉不变,不能永远的“硬碰硬”,难道不是吗?如果学生犯错了,我们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进而改正错误,不能一味的责骂,中职生的心里动荡很大,稍有不慎,将会酿成大错。哪怕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也应注意批评的场合,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班主任批评学生也是常事,但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却不分场合。喜欢在办公室当众指责、训斥学生,认为办公室气氛严肃,批评其有威信。其实办公室是教师备课、工作的地方,在此公开批评学生并不好。因为有的学生会认为在办公室当众被老师指责,就会觉得自己受不了莫大的羞辱而自卑消沉下去,这就是“悲剧”的导火索了。
记得开学第二周,学校组织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校服穿着及团徽佩戴情况,我班有一个同学普亚茹同学因为上晚自习的时候没有佩戴团徽,被学校领导记下了姓名。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并没有在全班面前当众批评她,而是在下晚自习后,单独与她见面,并委婉询问她团徽的佩戴情况,与她讲述了团徽的重要与光荣。她对我讲述了未带团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参加了军训,休息时间,团委办公室的老师也已下班,所以才没有佩戴,经过我与她的沟通,她体会到了我对她的关心,对她的重视,对她的“保护”,因而她承诺第二天晚自习时一定带好,果然,第二天晚自习时我就看到了她胸前闪闪的团徽。我庆幸,“冷处理”又帮了我一个大忙,如果当时我对她大发雷霆,那不知第二天我是否能看到她的团徽,她的笑脸……
三、“冷处理”可以反思教学管理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有的班主任常常不能驾驭自己的消极情绪,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不高兴时,学生则要遭殃。他们每每因不顺心之事而情绪异常时,不是整天板着脸,就是训斥、讥讽、甚至体罚学生。殊不知这些做法容易产生教育的负效应,只能给学生造成精神的压抑,情绪上的刺激,使学生时常有一种恐惧心理与紧张感。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中职的班主任们,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应把情绪带到工作中。
记得我在上134班课的时候,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学生的情绪很紧张,特别是班上李仪容同学,大喊大叫,让我很是生气,于是就当着全班批评了她,当时她的情绪非常激动,之前还嘟噜几句,后面就索性低着头坐在板凳上不言不语,面无表情,接下来的20多分钟里,一直延续“灰色地带”。课间休息时,我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对她是过分严厉了,毕竟“大人有大脸,小人有小脸,蚂蚱有个三角脸”。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不可能做到事事正确,但有些班主任明知自己有了错,却不愿或不敢在学生面前做公开的检讨,这样知错不认错,就会使这位班主任马上威信扫地,学生会因此而鄙视,认为这个班主任言行不一,好唱高调,这样班主任的形象也随之一落千丈了。我坚信,如果你能放下自尊,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诚恳的与学生认错,这样学生会更加喜欢你,更加尊敬你的。所以,我第二天找她道了歉,她听到我向她道歉,惊呆了,没想到我能放下自尊,与她平心而论,考虑到她的“面子”问题,想想课间的所作所为,更让她羞愧难当。在今后的上课时间内,她简直判若两人,上课专心极了!
四、“冷处理”可以增强教师之间的“亲情”
每位教师都有不同教学方法和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学生适应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有时课堂上和课外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出面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协调必须建立在冷静、客观地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以理解、尊重、公正为原则。
记得本班的在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海珊同学在这次考试中,因一时的疏忽没有把数学考好,数学老师撤除了她数学科代表的头衔,这一举动使她郁郁寡欢,上课也无精打采。我了解情况后,在班会课上以《我最想说的话》为题写一篇作文,在作文中我是这样给她写评语的:你能为这次丢掉数学课代表这一班干头衔而难过,老师真为你难过,更为你高兴,因为你有一颗上进心。出现了这种情况,你更多的应该想想自己错在哪里,不应该去怨天尤人,老师这样做肯定是想你记住这个教训,在下次考试中能考好。老师对你有信心,相信你能把失去的“宝贝”找回来。后来她用手机发短信给我:谢谢老师,有了您的鼓励我找回了自信,有了充足的勇气去面对下一次考试;更谢谢数学老师,给了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我知道数学老师对我期望很高,我一定不会辜负他。结果,她在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中考得我班数学第一名,而且总分第一名,为自己赢得了班长的职位。
五、“冷处理”可以增进家校联系的紧密性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前提。但事实上,因为家长的文化层次、修养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与班主任默契配合,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或是不了解孩子,或是不懂教育教学规律的家长。
曾记得在一次期中考试后,为了调节班上学生的视野,避免长期在同一角度斜视。于是我进行了全班轮流换位。可没想到有位家长当天赶到学校,嚷道:“我的孩子个子不高,为什么把他放在后边坐,我的孩子学习……”我知道三言两语很难转变他的看法,就和颜悦色地给他倒了一杯茶。和他聊起了孩子在家和学校学习、生活情况。通过闲谈中发现这位孩子的家长情绪稳定了些,趁此机会推心置腹地开导他:调换座位是出于对孩子负责,保护孩子的视力……经过摆事实,说道理,孩子的家长连连表示,以后一定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内容具体、任务繁重。职中学生大多数处于15岁——19岁之间,是身体、心理、感情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动荡期,心理活动非常敏感。在具体教育教学及班主任的工作中,熟练巧妙地掌握“冷处理”的艺术,遇事能保持冷静的心态,科学地处理问题,将有益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于同事的团结协作。
如果说我们每一位中职班主任老师都能随机应变的运用“冷处理”的工作艺术的话,不仅可以避免因处理不当对学生情感造成的伤害,对自己面子的伤害,而且还可以有利于的维护班主任自身形象,同时还可以树立班主任的威信。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即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那么,班主任则是这个前沿阵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对班集体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与学生、家长、同事在对待学生棘手问题时发生矛盾或意见不统一时,只有通过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和处理艺术,才能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当务之急。要做好班主任这一项宏伟的工程,我认为要恰当巧妙运用“冷处理”艺术,来化解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班集体。
关键词:缓和气氛;促进交流;增强“亲情”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即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目前,对有些教师来说,不是缺少爱生热情与积极工作态度,而是缺乏现代科学的教育策略和处理艺术。那么,班主任要想化解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班集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冷处理”的帮忙了。
一、“冷处理”可以缓和气氛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内容具体、任务繁重。职中学生大多数处于15岁——19岁之间,是身体、心理、感情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动荡期,心理活动非常敏感。在他们犯错时,班主任所做出的不恰当的处理,就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与中职学生的接触中,班主任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发生矛盾。这时候,处理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形成骑虎难下之势。记得刚刚做职教班主任的时侯,为了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我就效仿社会上到处处罚的做法,对学生动辄就“罚”。诸如:罚抄书、罚钱、罚物、罚站、罚面壁等等,觉得这是“以‘毒’攻毒,以‘恶’制严”。平心而论,有时适当地处理,作为一种批评手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动辄便“罚”,则是与教育规律相违背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就会被日益激化了,我的中职班主任管理陷入了“瓶颈”,直到有件事的发生,才让我“拨开乌云见到了天日”。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愉悦的心情,拿着书本去上课,当我刚踏进133班教室时,整个课堂像赶集似的,讲话的、打闹的、相互追逐的……眼前的这一幕顿时使我的情绪一下子从山顶降到了谷底,那一瞬间,真想狠狠地罚他们抄写一本练习本,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转念一想,从开学到现在只要学生一犯错,我都是采用了“罚”,这样学生就和我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方法有用吗?为了缓和气氛,当时我没有发火,只是静静站在讲桌前,用眼睛注视着他们。这一举动镇住了学生,课堂也快速的安静了下来。我并没有马上上课,只是悄悄走出教室,十分钟过后,学生陆续来到办公室向我承认错误,当我再次走进教室,眼前的一幕使我不知所措,只见学生们低着头,不停的擦着眼泪,随着班长的一声“起立!”同学齐声说道:“老师对不起!我们下次绝不会这样,请老师原谅!”那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只是强忍着没有流出来。说实话,学生的这一举动,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这样一个小小举动“冷处理”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让我始料未及,这也许就是“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吧!
二、“冷处理”可以促进交流
班主任管理中不能一沉不变,不能永远的“硬碰硬”,难道不是吗?如果学生犯错了,我们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进而改正错误,不能一味的责骂,中职生的心里动荡很大,稍有不慎,将会酿成大错。哪怕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也应注意批评的场合,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班主任批评学生也是常事,但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却不分场合。喜欢在办公室当众指责、训斥学生,认为办公室气氛严肃,批评其有威信。其实办公室是教师备课、工作的地方,在此公开批评学生并不好。因为有的学生会认为在办公室当众被老师指责,就会觉得自己受不了莫大的羞辱而自卑消沉下去,这就是“悲剧”的导火索了。
记得开学第二周,学校组织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校服穿着及团徽佩戴情况,我班有一个同学普亚茹同学因为上晚自习的时候没有佩戴团徽,被学校领导记下了姓名。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并没有在全班面前当众批评她,而是在下晚自习后,单独与她见面,并委婉询问她团徽的佩戴情况,与她讲述了团徽的重要与光荣。她对我讲述了未带团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参加了军训,休息时间,团委办公室的老师也已下班,所以才没有佩戴,经过我与她的沟通,她体会到了我对她的关心,对她的重视,对她的“保护”,因而她承诺第二天晚自习时一定带好,果然,第二天晚自习时我就看到了她胸前闪闪的团徽。我庆幸,“冷处理”又帮了我一个大忙,如果当时我对她大发雷霆,那不知第二天我是否能看到她的团徽,她的笑脸……
三、“冷处理”可以反思教学管理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有的班主任常常不能驾驭自己的消极情绪,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不高兴时,学生则要遭殃。他们每每因不顺心之事而情绪异常时,不是整天板着脸,就是训斥、讥讽、甚至体罚学生。殊不知这些做法容易产生教育的负效应,只能给学生造成精神的压抑,情绪上的刺激,使学生时常有一种恐惧心理与紧张感。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中职的班主任们,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应把情绪带到工作中。
记得我在上134班课的时候,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学生的情绪很紧张,特别是班上李仪容同学,大喊大叫,让我很是生气,于是就当着全班批评了她,当时她的情绪非常激动,之前还嘟噜几句,后面就索性低着头坐在板凳上不言不语,面无表情,接下来的20多分钟里,一直延续“灰色地带”。课间休息时,我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对她是过分严厉了,毕竟“大人有大脸,小人有小脸,蚂蚱有个三角脸”。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不可能做到事事正确,但有些班主任明知自己有了错,却不愿或不敢在学生面前做公开的检讨,这样知错不认错,就会使这位班主任马上威信扫地,学生会因此而鄙视,认为这个班主任言行不一,好唱高调,这样班主任的形象也随之一落千丈了。我坚信,如果你能放下自尊,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诚恳的与学生认错,这样学生会更加喜欢你,更加尊敬你的。所以,我第二天找她道了歉,她听到我向她道歉,惊呆了,没想到我能放下自尊,与她平心而论,考虑到她的“面子”问题,想想课间的所作所为,更让她羞愧难当。在今后的上课时间内,她简直判若两人,上课专心极了!
四、“冷处理”可以增强教师之间的“亲情”
每位教师都有不同教学方法和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学生适应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有时课堂上和课外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出面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协调必须建立在冷静、客观地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以理解、尊重、公正为原则。
记得本班的在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海珊同学在这次考试中,因一时的疏忽没有把数学考好,数学老师撤除了她数学科代表的头衔,这一举动使她郁郁寡欢,上课也无精打采。我了解情况后,在班会课上以《我最想说的话》为题写一篇作文,在作文中我是这样给她写评语的:你能为这次丢掉数学课代表这一班干头衔而难过,老师真为你难过,更为你高兴,因为你有一颗上进心。出现了这种情况,你更多的应该想想自己错在哪里,不应该去怨天尤人,老师这样做肯定是想你记住这个教训,在下次考试中能考好。老师对你有信心,相信你能把失去的“宝贝”找回来。后来她用手机发短信给我:谢谢老师,有了您的鼓励我找回了自信,有了充足的勇气去面对下一次考试;更谢谢数学老师,给了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我知道数学老师对我期望很高,我一定不会辜负他。结果,她在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中考得我班数学第一名,而且总分第一名,为自己赢得了班长的职位。
五、“冷处理”可以增进家校联系的紧密性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前提。但事实上,因为家长的文化层次、修养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与班主任默契配合,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或是不了解孩子,或是不懂教育教学规律的家长。
曾记得在一次期中考试后,为了调节班上学生的视野,避免长期在同一角度斜视。于是我进行了全班轮流换位。可没想到有位家长当天赶到学校,嚷道:“我的孩子个子不高,为什么把他放在后边坐,我的孩子学习……”我知道三言两语很难转变他的看法,就和颜悦色地给他倒了一杯茶。和他聊起了孩子在家和学校学习、生活情况。通过闲谈中发现这位孩子的家长情绪稳定了些,趁此机会推心置腹地开导他:调换座位是出于对孩子负责,保护孩子的视力……经过摆事实,说道理,孩子的家长连连表示,以后一定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内容具体、任务繁重。职中学生大多数处于15岁——19岁之间,是身体、心理、感情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动荡期,心理活动非常敏感。在具体教育教学及班主任的工作中,熟练巧妙地掌握“冷处理”的艺术,遇事能保持冷静的心态,科学地处理问题,将有益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于同事的团结协作。
如果说我们每一位中职班主任老师都能随机应变的运用“冷处理”的工作艺术的话,不仅可以避免因处理不当对学生情感造成的伤害,对自己面子的伤害,而且还可以有利于的维护班主任自身形象,同时还可以树立班主任的威信。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即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那么,班主任则是这个前沿阵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对班集体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与学生、家长、同事在对待学生棘手问题时发生矛盾或意见不统一时,只有通过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和处理艺术,才能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当务之急。要做好班主任这一项宏伟的工程,我认为要恰当巧妙运用“冷处理”艺术,来化解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