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父母和孩子

【作者】 1.乔 艳 2.梁 靖

【机构】 (1.湖北省十堰市五堰小学;2.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正文】  女儿最近喜欢让我给她讲瑞典波·R·汉伯格的《我的爸爸叫焦尼》,第一次讲的时候因为我提前没有看,跟着文字机械性的读完。然后,孩子要我再讲一遍。给她读第二遍的时候,每次读到主人公狄姆自豪的对身边人讲这是我爸爸的时候,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到最后直接噼里啪啦落下来,孩子回头看着我,大概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拍拍她的小脑袋,亲了亲她的小脸,假装若无其事的继续给她讲。 
  讲过很多遍,隔了很久,孩子又从书架上翻出了这本还要讲,每一次给她讲,我都会哽咽。两岁四个月的孩子应该还不能完全理解,不知道她喜欢这本书的是什么(当然很多绘本她都很喜欢,反复要我们讲),我是被插图以及文字中浓浓的亲情深深打动。
  这本书描写小男孩狄姆(Tim)因为双亲离异,他和母亲搬到另一个城市住,在坐火车的爸爸来访的那一天所发生的事。故事从狄姆按妈妈嘱咐独自在站台等爸爸开始,在一天中,狄姆和爸爸一起吃大餐、看电影,去图书馆,做很多狄姆喜欢的事,狄姆总是很大声的对人说:【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这是我爸爸,我和我爸爸一起看电影!】、【我爸爸要付钱啰!】、【今天我和爸爸在一起,他叫焦尼】。
  在别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对于他却弥足珍贵,他用尽力气自豪的向所有人宣扬一件本该稀松平常的事,读来让人觉得既温馨又心酸。最后爸爸要离开时,抱着狄姆上车厢,向满车厢的人大声地说:“大家听一下好吗?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爸爸这一发自肺腑的、饱含深情的回应,是父子情深的一唱一和!特别令人动容。我们往往称赞别人的时候很大方,可是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吝啬,总觉得他这里还不够好,那里还不够完美。这位爸爸是爱孩子的,也是懂得爱孩子的!
  文中的插图简洁温馨,表情很到位,父子之间深情对望,父亲深情的注视,孩子的兴奋与自豪,爸爸坐火车要离开了,贴在车窗上注视着自己的儿子使劲挥手,画面中小小的背影挥手望着车窗上的爸爸渐行渐远,她眼中看到的是爸爸的手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火车走远,看不到爸爸了,孩子落寞的神情,文字和插图都让人忍不住泪奔。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是人世间最自然、最美好、最深情的情感,可是父母之爱子,除了本能,更需要智慧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像狄姆这样的孩子很多,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像她这样幸运。父母离异了,可是父母对她的爱不减,而且最关键的是懂得如何去爱她。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充当了出气筒,有多少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恐惧无措,又有多少孩子成了一方向另一方威胁或索取的资本?她们也许不是不爱孩子,只是在自己人生低迷时,不能理智的做好取舍,不懂得如何去更好的照顾孩子。
  最近发现有一名学生状态不对劲,昨天课外活动时间,刚好办公室老师都下班了,就找她来了解情况。她说前几个月天天晚上回家玩手机玩到很晚,现在感觉身体熬不住了,没有那么晚睡了,可是学习一点动力都没有,知道自己很多地方有问题,就是懒得改。
  聊及她的家庭,了解到她父母离异,目前自己一个人住,因为不想见到爸爸妈妈,不想见到父母一见面就一触即发的争吵甚至打闹,她的妈妈还曾当着她的面割腕自杀,血流一地。看起来阳光开朗的孩子,难以想象,面对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严重的时候还动手动刀的家庭,小小年纪的她承受了多少本不该她承受的东西。她说,老师,我父母都还是关心我,爱我的,可是我不想见到她们。我觉得她们早就该离婚了,我现在也习惯了。一般不会跟任何人提及也不希望别人知道。了解了这些情况,再回想她过往的种种表现,经常迟到,上课睡觉,不交作业,跟班主任对抗等等,既理解又心疼。极力表现的坚强开朗的孩子,可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也是及其敏感的,她不愿行动却又为自己的不上进而自责苦恼,她假装什么都不在乎,可明明对她人的看法是很在意的。
  问题孩子的背后一般都是问题家庭,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充满了无力感,作为老师,除了能给予她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告诉她,有很多事我们没办法选择,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靠自己的努力跳出这些不利因素带给自己的不良影响,接纳它并战胜它,避免恶性循环;只能不断吸收正能量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救赎。可是你不是她,永远无法身临其境去理解她的全部感受,也无法给予她缺失的一切。作为旁观者说起来很容易,当事人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真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够持证上岗,多一份知觉与智慧,让无辜的孩子少一份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