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贾燕莉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创新能力一般指运用已有的理论与知识,在各种实践领域不断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的能力。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做好充足准备。可以说,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创新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开阔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的产生来源于最初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作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如我国科学家通过努力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化学工业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过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出“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跟随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探索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有机物乙醇的时候,在课程引入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古诗《清明》的动画视频,随着古诗的诵读和动画的播放,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然后再引入主题乙醇。在乙醇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学生在分组观察和讨论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在讨论中很容易进行联想和创新。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很容易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将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寻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契合点,在特定的情境创设及问题导学的氛围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升自身化学素养及创新意识。如在进行人体必需化学元素的摄取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们说出人体必需的元素:Ca、Mg、P、F、Cu、硒元素等,告知学生们缺少这些元素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及健康问题出现,最后提出相应的补治措施,提高学生们在生活过程中对于摄入元素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针对生活过程中,充满油污及油渍的衣物,引导学生们思考化学知识,找出洗净油渍的方式;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处处进行联想,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4、及时有效地设计教学情境
  创新来源于对问题的疑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梯度不同的问题,而且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可讨论性、趣味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激情。例如,上化学课的时候,教师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可以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同时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维持和调控的作用,教师还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的化学带到课堂中来,像是给学生介绍工农业生产、化学中的尖端科技等知识,又像是讲“侯德榜制碱”等与化学有关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化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进而形成发愤图强的社会动机,让其创新的思维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每个学生都需要来自教师的关心和鼓励,为了能进一步的发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价值,教师还要学会适时的应用鼓励机制,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爱上化学。比如,在探究苯酚的还原性时,可以通过生活常识:法国人是世界上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葡萄酒中含有的有机物白藜芦醇就是一种酚。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可以马上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的问题探究中。
  5、实验是创新的载体
  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突破常规的实验教学模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技能与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如在“原电池”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如用导线将两金属片连接将有何情况发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展开小组内部讨论。随即发问,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氢气?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两极上个发生什么变化?从能量转换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接一个盐桥。一连串的问题足以使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发生“争吵”,正是在这种“争吵”中,才会得出正确答案,看似各执己见,实为探究中寻求合作,求异存同。又例如在在学习完“乙烷”的理论知识之后,就是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作相关的实验,让学生根据乙烷的反应原理和条件等,自制乙烷实验装置,为了减少这一任务的难度,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设计进行制作,但是要要求学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面的去做,只能参考。在学生完成装置之后,教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动讨论,在组内比较各自装置的可行性和优势,选出一个最好的,再在组间进行评选。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实验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化学理论知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实现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教师就可以大胆地从多方面入手,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计和提供化学教学活动,进而实现高效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刘佞珺.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