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研究
【作者】 苏晓华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中学)
【正文】摘 要:众所周知,合唱教学在中学的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学合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应如何更好进行?合唱教学的预期应如何实现?本文就笔者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对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预期等方面加以浅显分析。从而得出更适应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合唱教学方式。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合唱
一、对于中学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
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它确立了在当代音乐教育中以审美为核心;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同时重视并加强合唱教学的先进音乐教育理念。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尽快提升中学合唱教学的质量就成为了中学音乐教育的重点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应该加深对中学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合唱作为一种传统而具有广泛性的艺术,是判断一个社会的音乐普及、艺术发展甚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首先,合唱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深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歌唱活动,以集体的声音与旋律来表达所歌咏的内容,也是学校和社会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个优秀平台。其次合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及艺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感、表达以及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热爱。更加贴合国家对于中学素质教育落实的要求。使学生真正能够成为有修养有内涵的新时代青年。
二、对于中学合唱教学方式探究
(一)选择适合中学生演唱的合唱曲目
一直以来,有一些中学的合唱团为了更好地参加晚会、比赛或者表演节目。总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成人混声曲目,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祖国颂》等。可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的是,这些曲目难度较大,即使学生喊破嗓子也很难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后果就是久而久之,队员的喉咙受到伤害,甚至发生病变。所以,中学的合唱教学首先应选择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曲目。
(二)教授正确的发声与练习方法
在合唱中,整体的表现是由个体的发挥累积起来的。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始终存在差异。中学时期,部分学生声音还较为稚嫩,但亦有相当一部分男生处于变声期,因此,科学的发声练习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在训练中,针对普遍错误的吸气方法,如吸气时抬肩将气流吸至胸腔等错误进行纠正。要教会学生以腹式呼吸换气,并始终将气息保持在腰部,让腰部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样才能保证歌唱时气息有力。发声之前应先找准发声的位置来确定发声状态。如“嗅花香”的吸气状态;然后以半打哈欠的方法,打开喉咙并放松下颌,同时继续保持吸气肌肉的紧张,这些都是合唱的正确状态,也是教学的难点。还有要重点教授的是:歌唱的同时还应注重神态。神态在合唱表演中极为重要,教导学生笑肌上提,使自身拥有歌唱的积极态度。教导学生运用准确的歌唱位置。在发声过程中,要求使用“高位置”来进行演唱,使发声点适度提高,使声音从颅腔中产生并通过提升笑肌来保持位置,更要注意在高位置发声时,声音和气息应相结合并收放自如,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高音时要使用以假声带真声,不可大声叫喊。这样一来会损坏发育期的声带,二来破坏合唱的和谐统一。
(三)统一音色的训练
作为集体活动,合唱要产生艺术性的音乐效果,应有统一的发声。要求音色的完全统一是很困难的。合唱中的音色一般有可协调和不可协调两种:可协调音色比较明亮、浑厚、圆润、柔和等;不可协调音色有尖细、挤压、嘶哑等。而在和声训练中应将不可协调的音色统一到可协调的音色里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改变不良的发声方式,让自己声音向可协调的音色靠拢,以促使合唱音色的和谐统一。
(四)注重音准与节奏的训练
在中学的合唱教学和实践中,二声部合唱训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视唱能力。在划分声部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音色和声部之间的划分,还应注意各音色和声部间的平衡。在训练中也应加强视唱中对听力的训练,即常说的“练耳”。首先,教师应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使学生们对音高有正确音高概念。然后针对不同声部的学生进行单独的隔离训练,待初步成熟之后,最后再把各声部学生合在一起进行合唱。针对出现的个体或整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反复进行这种纠错和分声部的训练,多次分开,再多次合唱,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于音准的概念。使合唱时各个声部之间达到平衡、和谐、统一。其次,在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可以先教学生从“动手动脚”做起,即分开训练时一边唱,一边用手或脚来根据音乐旋律打拍子,充分熟悉后,自然而言建立良好的节拍感和节奏感。
(五)字音统一的训练
针对字音统一的训练,也是在中学合唱训练里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合唱作为一项集体的歌唱活动,声音统一性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音量、音色、音高、速度、节奏等纯音乐方面,吐字和咬字也是合唱歌声是否和谐统一的重要条件之一。合唱要求演唱者要字正腔圆地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朵里。所以说,对于合唱者来说,正确清晰的吐字、咬字是合唱技巧里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技能。因此,学生们在合唱训练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对歌词的朗读。一方面,活动唇舌,练习吐字和咬字,以此让每一个字能发音清晰,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朗读歌词的过程中对作品歌词所体现的意境和其所表述的思想感情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样不仅仅能把歌唱的声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并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诠释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来使歌声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此赢得听众的共鸣。
(六)重视中学合唱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中学合唱教育的教育预期
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审美体验的价值放在了音乐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的首位,并一再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而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中学合唱课程除去自身对于中学生的审美体验价值外,还对于当代新时期的中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价值。同时,合唱课程在中学中的进一步开展也将对中学生展现出其自身巨大的社会交往与德育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这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年龄中也必将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歌唱活动,每个声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结合在一起共同协调地创造音乐美,它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协调,音量均衡,所以必须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音响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得到一种其乐无穷的和声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3).
[2]缪裴严、林能杰、缪力等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合唱
一、对于中学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
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它确立了在当代音乐教育中以审美为核心;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同时重视并加强合唱教学的先进音乐教育理念。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尽快提升中学合唱教学的质量就成为了中学音乐教育的重点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应该加深对中学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合唱作为一种传统而具有广泛性的艺术,是判断一个社会的音乐普及、艺术发展甚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首先,合唱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深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歌唱活动,以集体的声音与旋律来表达所歌咏的内容,也是学校和社会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个优秀平台。其次合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及艺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感、表达以及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热爱。更加贴合国家对于中学素质教育落实的要求。使学生真正能够成为有修养有内涵的新时代青年。
二、对于中学合唱教学方式探究
(一)选择适合中学生演唱的合唱曲目
一直以来,有一些中学的合唱团为了更好地参加晚会、比赛或者表演节目。总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成人混声曲目,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祖国颂》等。可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的是,这些曲目难度较大,即使学生喊破嗓子也很难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后果就是久而久之,队员的喉咙受到伤害,甚至发生病变。所以,中学的合唱教学首先应选择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曲目。
(二)教授正确的发声与练习方法
在合唱中,整体的表现是由个体的发挥累积起来的。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始终存在差异。中学时期,部分学生声音还较为稚嫩,但亦有相当一部分男生处于变声期,因此,科学的发声练习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在训练中,针对普遍错误的吸气方法,如吸气时抬肩将气流吸至胸腔等错误进行纠正。要教会学生以腹式呼吸换气,并始终将气息保持在腰部,让腰部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样才能保证歌唱时气息有力。发声之前应先找准发声的位置来确定发声状态。如“嗅花香”的吸气状态;然后以半打哈欠的方法,打开喉咙并放松下颌,同时继续保持吸气肌肉的紧张,这些都是合唱的正确状态,也是教学的难点。还有要重点教授的是:歌唱的同时还应注重神态。神态在合唱表演中极为重要,教导学生笑肌上提,使自身拥有歌唱的积极态度。教导学生运用准确的歌唱位置。在发声过程中,要求使用“高位置”来进行演唱,使发声点适度提高,使声音从颅腔中产生并通过提升笑肌来保持位置,更要注意在高位置发声时,声音和气息应相结合并收放自如,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高音时要使用以假声带真声,不可大声叫喊。这样一来会损坏发育期的声带,二来破坏合唱的和谐统一。
(三)统一音色的训练
作为集体活动,合唱要产生艺术性的音乐效果,应有统一的发声。要求音色的完全统一是很困难的。合唱中的音色一般有可协调和不可协调两种:可协调音色比较明亮、浑厚、圆润、柔和等;不可协调音色有尖细、挤压、嘶哑等。而在和声训练中应将不可协调的音色统一到可协调的音色里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改变不良的发声方式,让自己声音向可协调的音色靠拢,以促使合唱音色的和谐统一。
(四)注重音准与节奏的训练
在中学的合唱教学和实践中,二声部合唱训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视唱能力。在划分声部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音色和声部之间的划分,还应注意各音色和声部间的平衡。在训练中也应加强视唱中对听力的训练,即常说的“练耳”。首先,教师应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使学生们对音高有正确音高概念。然后针对不同声部的学生进行单独的隔离训练,待初步成熟之后,最后再把各声部学生合在一起进行合唱。针对出现的个体或整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反复进行这种纠错和分声部的训练,多次分开,再多次合唱,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于音准的概念。使合唱时各个声部之间达到平衡、和谐、统一。其次,在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可以先教学生从“动手动脚”做起,即分开训练时一边唱,一边用手或脚来根据音乐旋律打拍子,充分熟悉后,自然而言建立良好的节拍感和节奏感。
(五)字音统一的训练
针对字音统一的训练,也是在中学合唱训练里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合唱作为一项集体的歌唱活动,声音统一性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音量、音色、音高、速度、节奏等纯音乐方面,吐字和咬字也是合唱歌声是否和谐统一的重要条件之一。合唱要求演唱者要字正腔圆地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朵里。所以说,对于合唱者来说,正确清晰的吐字、咬字是合唱技巧里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技能。因此,学生们在合唱训练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对歌词的朗读。一方面,活动唇舌,练习吐字和咬字,以此让每一个字能发音清晰,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朗读歌词的过程中对作品歌词所体现的意境和其所表述的思想感情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样不仅仅能把歌唱的声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并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诠释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来使歌声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此赢得听众的共鸣。
(六)重视中学合唱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中学合唱教育的教育预期
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审美体验的价值放在了音乐教学课程价值取向的首位,并一再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而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中学合唱课程除去自身对于中学生的审美体验价值外,还对于当代新时期的中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价值。同时,合唱课程在中学中的进一步开展也将对中学生展现出其自身巨大的社会交往与德育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这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年龄中也必将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歌唱活动,每个声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结合在一起共同协调地创造音乐美,它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协调,音量均衡,所以必须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音响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得到一种其乐无穷的和声美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3).
[2]缪裴严、林能杰、缪力等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