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赞赏教育对小学生作文的积极影响
【作者】 陈媛媛
【机构】 (浙江省义乌市前洪小学)
【正文】 摘 要:在小学生的作文过程中,赞赏教育会树立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确立他们进步的方向。本文认为,从生活本身入手,把赞赏给予孩子,把语文课堂设到自然中去,在自然的环境下,发现生活的多样化;对生活的观察,落实到写作的目的上来。巧用评语,把赞赏送给孩子,让他们具有自我成效感,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极有帮助。
关键词:赞赏教育;小学生作文;积极影响
小萱萱是小学4年级学生,她在周记《感动的瞬间》中写道:“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看到作文本上满是红色的圈圈和红色的一波一波的波浪线的时候,看了这些我的内心多了些感动的声音,就好像看到了老师赞许的笑容,那是最美的瞬间。”
赞赏教育,其实并不是新名词,人本主义理论创始人马斯洛在学习上的基本主张是:学习不能外铄,只能靠内发,学习者本身自己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学习活动应有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马斯洛的学习内铄论是以其“自我实现”理论为基础的。1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体验能给人带来极高的快感,即“高峰体验”,这种体验不仅能给人带来喜悦与欢乐,还能使个体更趋向人性的成熟与丰满。
我们通常认为表扬会让人骄傲,批评才有利于进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习惯把批评和说教视为教育,而忽视了欣赏和称赞在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如果在教育中只有对孩子的否定,缺少了对孩子的欣赏和肯定,会模糊孩子努力的方向,进而导致孩子失去继续努力的信心。同理,在作文教学中,赞赏教育也有很大的作用。
一、从生活本身入手,把赞赏给予孩子
积极的人生观的培养,无疑是对折射人生意味的作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对孩子作文的启蒙,应该从兴趣开始,而写作的兴趣,一定是从生活中来的。在生活原貌中,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可爱的,没有一个孩子不能够使我们从心底里赞叹造物主的伟大的。
1、把语文课堂设到自然中去,在自然的环境下,发现生活的多样化。
语文课,往往处于一种空对空的状态中,我们可以对孩子们描述阳光是七彩的,但是孩子们却对七彩的阳光没有一个具象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孩子们说大海是蔚蓝的,没见过海的同学只能凭着自来水印象来想象海的蔚蓝。
这与“盲人摸象”如出一辙,但是总是带孩子到野外,也不是现实的想法,在校园里,把孩子带出去阳光下上课,还是可以做到的。生活中有许多小小的细节,是需要我们细致的去体验的,而一个细腻而多感的内心,是孩子们写作的第一源头。
当孩子们在处于一种原始状态的时候,他们的许多发现往往会是我们成人所不及的,比如说,“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是春天”,这样的回答,都是可以让我们触摸到孩子毫无羁绊的内心世界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点点滴滴的发现中收获对孩子的一种发自内心赞叹。
把语文课堂放到外面去,就要课堂的观念有一个变化,要注意收放自如,在室外,对孩子控制的难度自然会大了许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度的问题而放弃让孩子们观察外面世界的权利。
2、对生活的观察,落实到写作的目的上来
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任何小小的发现,往往会使孩子兴奋不已。二年级的小蒙蒙有一次在家门口的草丛中发现有蚱蜢在阳光下跳来跳去,他觉得十分新奇,好不容易捉住了,但是一不小心就逃走了,蚱蜢的弹跳能力是小蒙蒙所意想不到的,最后,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终于捉住了蚱蜢,并把它养在家里的玻璃瓶子里。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蒙蒙叙述起来绘声绘色,但是叫他写,他却皱起了眉头,才两句话,就写不下去了。这种情况,在小学生中,比比皆是。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让蒙蒙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在课堂上重新放一边,蒙蒙的声音极其好听,然后让大家一起来写这个故事,并且要求大家把细节真实的反映出来,比如当时的阳光、蚱蜢形状等,为了争得这个版权,蒙蒙写得格外认真,并且大获成功,当他朗读完自己作文,赢得一片掌声时,蒙蒙的双眼熠熠发光,从此,蒙蒙不断把一些小心得的文章交过来,并且越来越生动。
二、巧用评语,把赞赏送给孩子
自我成效感,是每一个成人所追求的,孩子们更是喜欢自己能够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的表扬。小萱萱的作文《感动的瞬间》,也是印证了这种人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的作文写得好的,老师给一点表扬很容易,但是如果孩子的作文写得不怎么样,老师们就会不知道如何鼓励了。其实鼓励的方法很多,就在于教师有没有一颗真正爱孩子,不厌其烦地愿意与孩子共享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的爱心。
本体法。就作文的亮点给出赞扬,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评语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内容上,在主题、情感、立意上面给出评价;另一方面,是形式上,在语言、表述、修辞等上面给予评价。
边缘法。有一些作文整体上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在某一点上,或有独到之处,比如说,真情显现,虽然有一些粗糙,但是来自自我的真切感受;再比如说,写作上都无可取之处,但是作文态度特别好,字迹端正等等。
延伸法。孩子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在个体延伸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得到及时的表扬,孩子们会增加一份自信,对写作也增加一份爱好。比如说,孩子在文章中表述的某一种真挚的情感,老师表示同感或者再提一些建议;或者就某一个问题,可以向朋友一样进行探讨等等。
兴趣是推动个体行为的一种重要动力,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于儿童早期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兴趣学习的,对作文的爱、对语文老师的爱,都会促发他们对作文的爱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
总之,孩子的内心是纯真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承认细心地呵护,并且用一颗真诚的爱心、责任心以及一种发自心底大赞赏,作文教育,是孩子内心健康最敏感的一种折射镜,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面镜子,看到孩子的内心最细腻的部分,最需要呵护,也最应该呵护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李伟健.学校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9
关键词:赞赏教育;小学生作文;积极影响
小萱萱是小学4年级学生,她在周记《感动的瞬间》中写道:“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看到作文本上满是红色的圈圈和红色的一波一波的波浪线的时候,看了这些我的内心多了些感动的声音,就好像看到了老师赞许的笑容,那是最美的瞬间。”
赞赏教育,其实并不是新名词,人本主义理论创始人马斯洛在学习上的基本主张是:学习不能外铄,只能靠内发,学习者本身自己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学习活动应有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马斯洛的学习内铄论是以其“自我实现”理论为基础的。1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体验能给人带来极高的快感,即“高峰体验”,这种体验不仅能给人带来喜悦与欢乐,还能使个体更趋向人性的成熟与丰满。
我们通常认为表扬会让人骄傲,批评才有利于进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习惯把批评和说教视为教育,而忽视了欣赏和称赞在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如果在教育中只有对孩子的否定,缺少了对孩子的欣赏和肯定,会模糊孩子努力的方向,进而导致孩子失去继续努力的信心。同理,在作文教学中,赞赏教育也有很大的作用。
一、从生活本身入手,把赞赏给予孩子
积极的人生观的培养,无疑是对折射人生意味的作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对孩子作文的启蒙,应该从兴趣开始,而写作的兴趣,一定是从生活中来的。在生活原貌中,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可爱的,没有一个孩子不能够使我们从心底里赞叹造物主的伟大的。
1、把语文课堂设到自然中去,在自然的环境下,发现生活的多样化。
语文课,往往处于一种空对空的状态中,我们可以对孩子们描述阳光是七彩的,但是孩子们却对七彩的阳光没有一个具象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孩子们说大海是蔚蓝的,没见过海的同学只能凭着自来水印象来想象海的蔚蓝。
这与“盲人摸象”如出一辙,但是总是带孩子到野外,也不是现实的想法,在校园里,把孩子带出去阳光下上课,还是可以做到的。生活中有许多小小的细节,是需要我们细致的去体验的,而一个细腻而多感的内心,是孩子们写作的第一源头。
当孩子们在处于一种原始状态的时候,他们的许多发现往往会是我们成人所不及的,比如说,“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是春天”,这样的回答,都是可以让我们触摸到孩子毫无羁绊的内心世界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点点滴滴的发现中收获对孩子的一种发自内心赞叹。
把语文课堂放到外面去,就要课堂的观念有一个变化,要注意收放自如,在室外,对孩子控制的难度自然会大了许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度的问题而放弃让孩子们观察外面世界的权利。
2、对生活的观察,落实到写作的目的上来
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任何小小的发现,往往会使孩子兴奋不已。二年级的小蒙蒙有一次在家门口的草丛中发现有蚱蜢在阳光下跳来跳去,他觉得十分新奇,好不容易捉住了,但是一不小心就逃走了,蚱蜢的弹跳能力是小蒙蒙所意想不到的,最后,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终于捉住了蚱蜢,并把它养在家里的玻璃瓶子里。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蒙蒙叙述起来绘声绘色,但是叫他写,他却皱起了眉头,才两句话,就写不下去了。这种情况,在小学生中,比比皆是。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让蒙蒙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在课堂上重新放一边,蒙蒙的声音极其好听,然后让大家一起来写这个故事,并且要求大家把细节真实的反映出来,比如当时的阳光、蚱蜢形状等,为了争得这个版权,蒙蒙写得格外认真,并且大获成功,当他朗读完自己作文,赢得一片掌声时,蒙蒙的双眼熠熠发光,从此,蒙蒙不断把一些小心得的文章交过来,并且越来越生动。
二、巧用评语,把赞赏送给孩子
自我成效感,是每一个成人所追求的,孩子们更是喜欢自己能够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的表扬。小萱萱的作文《感动的瞬间》,也是印证了这种人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的作文写得好的,老师给一点表扬很容易,但是如果孩子的作文写得不怎么样,老师们就会不知道如何鼓励了。其实鼓励的方法很多,就在于教师有没有一颗真正爱孩子,不厌其烦地愿意与孩子共享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的爱心。
本体法。就作文的亮点给出赞扬,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评语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内容上,在主题、情感、立意上面给出评价;另一方面,是形式上,在语言、表述、修辞等上面给予评价。
边缘法。有一些作文整体上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在某一点上,或有独到之处,比如说,真情显现,虽然有一些粗糙,但是来自自我的真切感受;再比如说,写作上都无可取之处,但是作文态度特别好,字迹端正等等。
延伸法。孩子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在个体延伸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得到及时的表扬,孩子们会增加一份自信,对写作也增加一份爱好。比如说,孩子在文章中表述的某一种真挚的情感,老师表示同感或者再提一些建议;或者就某一个问题,可以向朋友一样进行探讨等等。
兴趣是推动个体行为的一种重要动力,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于儿童早期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兴趣学习的,对作文的爱、对语文老师的爱,都会促发他们对作文的爱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
总之,孩子的内心是纯真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承认细心地呵护,并且用一颗真诚的爱心、责任心以及一种发自心底大赞赏,作文教育,是孩子内心健康最敏感的一种折射镜,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面镜子,看到孩子的内心最细腻的部分,最需要呵护,也最应该呵护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李伟健.学校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