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策略
【作者】 黄 睿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54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保证,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学情,同时在学生中进行隐性与显性分层,并加强因材施教之后的教学反思。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学情
为确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对其所负责任的课的班级学生情况与日常学习表现进行摸底调查,以便了解学生的共性表现与个体差异。具体需要数学教师掌握和了解的情况包括:学生以往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学生对待数学学科的看法与态度、学生近一个学期以来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识记情况、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在以往数学课上的听讲表现等。在掌握了上述情况的基础上,数学教师必须对此加以分析,以便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智力状况并非是决定其数学知识学习情况的唯一影响因素,引发前述问题的原因均会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如若不了解和掌握原因所在,即便其宣称已经做到了因材施教,实则也是徒具形式的。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我在课前对班内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了摸底研究,发现有的学生对长方形和其内切圆之间的关系不太清楚,看不出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直径,找不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对应关系;有的学生对于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知识掌握不足;有的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为此,我决定这节课从最基础的周长复习,重点提问对周长知识掌握不透彻的学生,以引起其重视。之后,以圆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进行对比,使学生洞悉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也使学生意识到如何实现对习得知识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从本节课的最终教学效果来看,多数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完成全部练习,因而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均达到了智力自我发展区。
二、合理进行分层教学
在实践中,为了实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多数数学教师会选择分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被按照数学成绩的不同,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不同的班级之中,再由任課教师根据小组的整体学情或班级的整体学情进行授课。然而这种显性的分层方式无疑会给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进而加重其心理负担,甚至可能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这一做法,选择隐性分层模式。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分组或分班安排,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档,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教学。如此,学生的尊严得到照顾,其自信心不会受到影响,从而能够在教师“暗中施加”的隐性分层教学活动中取得进步。隐性分层与显性分层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都需要对学习目标、作业等进行分层,不同之处在于隐性分层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和练习目标,这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在上课开始,教师采用或口述或板书或投影等形式呈现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前目标可按照自己的实际而定,但要注意每个人的选择应是动态的。例如,把日常课堂练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计列出如下内容要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C层:巩固练习;B层:提高练习;A层:拓展练习。教师并不指定哪位同学完成哪项目标,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来自主选择和完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道习题,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步。①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2.4∶1.6=60∶40 ②你能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④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性质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完成的步骤,一方面有利于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自我提高,一方面又能使中等生和学优生有可以提高的空间。
三、加强因材施教之后的教学反思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因材施教,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因材施教。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因材施教的变化性,导致因材施教无法获得最佳效果。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因材施教在两种意义上是发展变化的。其一,它与一切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它处于最高的层次。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前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模式可学;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一种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独立于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之外,在课堂教学内外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和教师素质,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来的。其二,作为变化着的对象——学生而言,它也是变化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学生身上让其去领悟和把握。“因材”是“施教”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施教”的“度”的,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不断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分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理念,使得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优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来说,教学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班内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有所缓解,后进生在恰当的教学目标的激励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与优等生缩小了差距;另一方面,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都被大大调动了起来,其积极性十分高涨。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学情,同时在学生中进行隐性与显性分层,并加强因材施教之后的教学反思。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学情
为确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对其所负责任的课的班级学生情况与日常学习表现进行摸底调查,以便了解学生的共性表现与个体差异。具体需要数学教师掌握和了解的情况包括:学生以往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学生对待数学学科的看法与态度、学生近一个学期以来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识记情况、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在以往数学课上的听讲表现等。在掌握了上述情况的基础上,数学教师必须对此加以分析,以便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智力状况并非是决定其数学知识学习情况的唯一影响因素,引发前述问题的原因均会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如若不了解和掌握原因所在,即便其宣称已经做到了因材施教,实则也是徒具形式的。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我在课前对班内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了摸底研究,发现有的学生对长方形和其内切圆之间的关系不太清楚,看不出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直径,找不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对应关系;有的学生对于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知识掌握不足;有的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为此,我决定这节课从最基础的周长复习,重点提问对周长知识掌握不透彻的学生,以引起其重视。之后,以圆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进行对比,使学生洞悉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也使学生意识到如何实现对习得知识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从本节课的最终教学效果来看,多数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完成全部练习,因而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均达到了智力自我发展区。
二、合理进行分层教学
在实践中,为了实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多数数学教师会选择分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被按照数学成绩的不同,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不同的班级之中,再由任課教师根据小组的整体学情或班级的整体学情进行授课。然而这种显性的分层方式无疑会给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进而加重其心理负担,甚至可能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这一做法,选择隐性分层模式。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分组或分班安排,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档,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教学。如此,学生的尊严得到照顾,其自信心不会受到影响,从而能够在教师“暗中施加”的隐性分层教学活动中取得进步。隐性分层与显性分层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都需要对学习目标、作业等进行分层,不同之处在于隐性分层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和练习目标,这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在上课开始,教师采用或口述或板书或投影等形式呈现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前目标可按照自己的实际而定,但要注意每个人的选择应是动态的。例如,把日常课堂练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计列出如下内容要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C层:巩固练习;B层:提高练习;A层:拓展练习。教师并不指定哪位同学完成哪项目标,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来自主选择和完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道习题,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步。①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2.4∶1.6=60∶40 ②你能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④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性质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完成的步骤,一方面有利于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自我提高,一方面又能使中等生和学优生有可以提高的空间。
三、加强因材施教之后的教学反思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因材施教,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因材施教。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因材施教的变化性,导致因材施教无法获得最佳效果。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因材施教在两种意义上是发展变化的。其一,它与一切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它处于最高的层次。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前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模式可学;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一种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独立于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之外,在课堂教学内外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和教师素质,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来的。其二,作为变化着的对象——学生而言,它也是变化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学生身上让其去领悟和把握。“因材”是“施教”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施教”的“度”的,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不断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分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理念,使得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优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来说,教学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班内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有所缓解,后进生在恰当的教学目标的激励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与优等生缩小了差距;另一方面,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都被大大调动了起来,其积极性十分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