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作者】 拉毛措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法治化建设速度的加剧,我国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引入生活案例,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活化教学模式概述,同时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意义,最后总结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速度的不断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成为当前教育重点。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过渡阶段,只有实现学生思维的培养与提升,才可促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概述
生活化教学手段指的是借助实际生活内的例子,促使其与教材知识有效融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促使教材与生活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在新课改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深度关注,在实际应用中,可保障知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意义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转变传统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能够促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由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突进较多,且应用效果显著,将其应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加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详细分析如下。
1、注重课堂导入,引入生活内容
只有保障课堂初期的教学效果,才可保障整堂课教学质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阶段,教师应当强化合理导入相关知识、生活案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实际生活案例基础上,将与教材知识契合的生活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解答问题,以此实现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比如:《维护国家利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钓鱼岛”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促使学生明确国家与个人之见的关系,在步入社会后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认知国家安全观,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共同建设美好祖国,深入贯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则,关注国家发展。
2、转变教学模式,开展生活探究
教师教学方式直接决定着课堂质量与课堂氛围,只有构建欢乐的教学氛围,轻松的教学环境,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深入开展生活化探究,将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促使两者相融,才可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阶段,教师可设置一些小情境,进行针对性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深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视频、音频的形式,展现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在观看阶段,掌握生活内的事件,实现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与学习。
例如:《勇敢承担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强化学生“三观”培养与教育,促使学生明确“合格公民的核心素质”,主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
3、凸显实践作用,开展自我学习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教学作用,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促使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以此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教师可定期带学生去敬老院参与劳动活动,主动去照顾老人,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师还可带学生去孤儿院,促使学生明确家庭的重要性,父母的重要性,以此孝顺父母,热爱家庭。教师通过带学生去清理小区垃圾,种植树木,可促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只有在循序渐进的生活实践中,才可合理培养学生习惯,教师通过选择正确的引导方式,可实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后,教师可借助作文、微信等形式,促使学生诉说自己的心灵体会,分析自身的行为价值,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明确道德与法治在实际生活内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本身具备显著的特殊性,其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科学的行为准则,以此促使自身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由于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为保障其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金权.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20(96)
[2] 丁珊.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法治教学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8,19(32)
[3] 王灵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速度的不断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成为当前教育重点。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过渡阶段,只有实现学生思维的培养与提升,才可促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概述
生活化教学手段指的是借助实际生活内的例子,促使其与教材知识有效融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促使教材与生活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在新课改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深度关注,在实际应用中,可保障知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意义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转变传统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能够促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由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突进较多,且应用效果显著,将其应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加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详细分析如下。
1、注重课堂导入,引入生活内容
只有保障课堂初期的教学效果,才可保障整堂课教学质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阶段,教师应当强化合理导入相关知识、生活案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实际生活案例基础上,将与教材知识契合的生活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解答问题,以此实现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比如:《维护国家利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钓鱼岛”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促使学生明确国家与个人之见的关系,在步入社会后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认知国家安全观,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共同建设美好祖国,深入贯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则,关注国家发展。
2、转变教学模式,开展生活探究
教师教学方式直接决定着课堂质量与课堂氛围,只有构建欢乐的教学氛围,轻松的教学环境,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深入开展生活化探究,将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促使两者相融,才可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阶段,教师可设置一些小情境,进行针对性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深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视频、音频的形式,展现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在观看阶段,掌握生活内的事件,实现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与学习。
例如:《勇敢承担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强化学生“三观”培养与教育,促使学生明确“合格公民的核心素质”,主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
3、凸显实践作用,开展自我学习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教学作用,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促使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以此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教师可定期带学生去敬老院参与劳动活动,主动去照顾老人,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师还可带学生去孤儿院,促使学生明确家庭的重要性,父母的重要性,以此孝顺父母,热爱家庭。教师通过带学生去清理小区垃圾,种植树木,可促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只有在循序渐进的生活实践中,才可合理培养学生习惯,教师通过选择正确的引导方式,可实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后,教师可借助作文、微信等形式,促使学生诉说自己的心灵体会,分析自身的行为价值,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明确道德与法治在实际生活内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本身具备显著的特殊性,其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科学的行为准则,以此促使自身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由于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为保障其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金权.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20(96)
[2] 丁珊.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法治教学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8,19(32)
[3] 王灵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