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研究

【作者】 张金权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清湖镇中心学校)


【正文】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面对电视、手机、电脑网络时间越来越多,而缺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在我校对三到六年级学生抽样调查中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因此,对小学生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心理分析及引导是时代的需要,是个性发展的需要,应当成为小学教育应着重关注的内容。
  人际交往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为了达到彼此传递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满足需要等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心理上的沟通和行为上的相互作用。人际交往心理是指人们关于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动机、态度和处置技巧。小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是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小学生人际交往适应不良,一般指小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的不完善,不适的状态,如自卑,狭隘,逃避,焦虑,行为对抗等,并难以和他人相协调。学期初,我针对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对本校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
  一、小学生亲子交往中面临的的问题
  (一)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及二胎家庭中亲子关系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离婚率日益走高,留守儿童家庭比重不轻,二胎家庭的异军突起,而社会的发展意味着特殊家庭的孩子有的与父母一方生活,有的与祖父母生活,有的更甚至变成孤儿。对儿童心理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在我校主动要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案例中,离异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的比例占80%。而二胎家庭,因为家庭新成员的加入,儿童感到被忽略,进而产生的焦虑厌学、攻击行为等案例也不少见。
  (二)教养方式不当,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于“别人家的孩子”的焦虑感,折射到对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上:家长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甚至打骂。小学生大脑和神经正在逐渐发育,情绪容易波动,已经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使用命令式的词语会让孩子试图敷衍塞责当做耳旁风。家长往往忽视沟通,命令式、责备式的无效沟通拉大了亲子间的距离,加深了感情沟通的鸿沟。
  (三)家长剥夺孩子的独立时间和私人空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主要城市所做的调查显示,近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父母偷看过。家长还觉得那是理所应当,是为了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如果孩子的隐私被家长偷看,那么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因此而怨恨父母,造成父母和孩子的更深的代沟。这个阶段的儿童有一种要求被尊重的自然渴望。他们希望保存自己的私人领域,并且与大人不同的是,作为弱者,他们不得采取一些非常极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来反抗大人的行为。
  二、小学生师生交往中面临的的问题
  (一)教与学的周而复始使师生间的沟通不足。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师生的无暇沟通业已成为普遍现象。每天忙碌的教学生活让老师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忙碌的工作状态,而在学生们的眼里老师实在是太忙了,忙得孩子们都不忍心打扰老师,而中国几千年的“师道尊严”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对他们的老师望而却步。而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青春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
  (二)教师与学生彼此的不信任及不平等沟通阻碍师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小学阶段的儿童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他们这方面的心理诉求甚至高于对自己体貌和学业成绩的烦恼。老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主要是来自于成人对儿童的不信任,成人和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思想观念导致老师对学生的不信任。而这种彼此间的不信任导致的教育沟通不良已对学生心理健康构成威胁。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一直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中国几千年的师道尊严也使学生畏惧于教师的言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依旧未改变。虽然教师也希望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能够尽量保持稳定、平和、亲切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的教导心态,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的态度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这些不平等的沟通前提,阻碍师生间的沟通,使师生关系疏远和淡漠。
  (三)不懂得沟通方法和技巧成为师生交流的一大阻碍。老师不留情面的批评让学生和受伤。老师吝于对学生的表扬和赞赏,让学生渐渐习惯了没有掌声和喝彩的校园生活。沟通应不仅仅限于语言上的沟通,非语言表达、倾听、和谐的关系等是人际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调查和资料表明师生沟通的很大障碍来自于缺乏良好的的沟通技巧,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老师并没有积极地去寻求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三、小学生同伴交往中面临的问题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青少年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同伴之间通过交往,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反之,青少年缺乏这种基本的交流,就会产生严重的孤独感,最终会导(下转第47页)(上接第48页)致青少年个体会因为自己在群体中较低的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寂宽、孤单、失落、疏离等等负面的主观情感体验。爱、归属以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青少年会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肯定,将会获得亲密感依恋感、归属感和同盟感,从而有助于小学生想成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概念。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及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同伴关系中表现出孤僻、任性的特征。有的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这些小学生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大部分小学生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是当前在小学生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自私,不顾及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三)部分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有些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踢人、骂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叫别人绰号、争抢玩具、故意刁难同学,等等。如果不能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小学生会逐渐形成冷酷无情、脾气暴躁、傲慢无礼的不良情绪。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健康、良性化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会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情感体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加深亲子间的理解和情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