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盘洪琼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幸福学校)


【正文】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着眼构建情感体验来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学习历史必备的方法和能力。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的核心方法,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历史解释是核心能力,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着眼构建情感体验来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清晰具体,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阐述应细化多层,具有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内容要合理适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精心把握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在设计《秦末农民大起义》这课的教学目标时,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识记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可将其设计为:“收集整理展现秦朝徭役、赋税、律法的图片、文字等史料,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对秦朝统治的历史认识”。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太平天国的命运,使其迅速走向灭亡,正所谓是“兴也速,衰也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这个悬念的激发下,学生很快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忍不住开始翻书查资料,并急于想要找到答案。这样,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使学生发展了思维,获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养。
  教师也可用假设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例如,在教学《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是秦朝的农民,在秦朝的暴力统治下,你会怎么做?”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就会以秦朝农民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各抒己见,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能够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感悟和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的素养。
  三、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合作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例如,在教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确定“探讨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的活动主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探究步骤为:将学生分成三大组,让学生分别围绕政治、思想、经济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分组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各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研读史料,梳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辨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组织全班的交流,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并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本组的研究报告;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
  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四、着眼构建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
  有些史事比较枯燥无味,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富有魅力的讲述法,以丰沛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等等,使学生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
  历史课程关注“论从史出”,历史研究强调“求真考证”,历史试题趋向“史论结合”。可以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汲取养分,形成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朱文彬、赵淑文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盘洪琼,女,1972年12月生,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幸福学校教师,高级教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