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聚焦课文重点段 写景表达有妙招
【作者】 庄吉安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溪声小学)
——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段的优化教学设计是阅读课的华彩乐章。本文以此为题,以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的重点段“孔隙”为例,从重点解读,优化设计进行论述,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节奏错落有致,值得一读。
关键词:重点段;特点;表达;效果
课文《记金华双龙洞》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这是他的一篇游记佳作。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自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精读课文,感受“孔隙”段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二)理解“孔隙”的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三)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先生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了,使人身临其境。
(四)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双溪公园、故乡小河……),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写自己游历的感受。
师生交流、反馈。重点提示,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
二、结课
我认为: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作用,而这就更多地依赖于情感、兴趣和价值等因素,这也充满着创造性和艺术美。
(一)聚焦重点段“孔隙”教学,体现教学结构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多种能力的协同发挥,实现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融,从而形成了一种活跃、生动、向上的教学气氛,有些“小高潮”让我意想不到,多么的难能可贵!
聚焦重点段“孔隙”教学,体现教学节奏美。这“节奏”应指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适度与弹性。老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来调整节奏,使他们的情绪有起有伏,张驰得当;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有静心回味的时间,有自由支配的空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展望未来,研无止境,我将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养父母师大出版社2011年。
[2]刘显国《中小学教学艺术丛书》,中国林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