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磨课,教师成功的密钥

【作者】 张青灿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第六中学)


【正文】俗话说,“好事多磨”“百炼成钢”,无不印证了一个事实:要想获得某方面的成功,要想成就某种事业,非“冰冻三尺”“破茧成蝶”不可。近几年,伴随国家教育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课堂实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上精品课、上好课成为学校对教师的热切期望,也成为衡量一个积极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尺。为了打磨精品课,教师要进行大量的课程研读,必要的知识储备……要想成功,那就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环节——磨课。近几年,“磨课”成了课堂教学的高频词!
  2021年6月17日,本人所在的工作室(毕节市市级初中语文秦玉兰名师工作室)联合贵州省乡村名师刘思丽工作室赴贵州省织金县猫场中学开展了送教培的活动,本人有幸参加并执教了一篇题为《伟大的悲剧》的文章。课后得到了相关领导、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本人深感荣幸之至。当别人向我赞许时,我却知道我在上课前历经了无数次的磨炼和付出。“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我执教后的第一反映。如果没有执教前的多次磨课,那么,要想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课,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什么是磨课呢?
  所谓的“磨课”,就是执教者在执教公开课前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团队成员智慧的课在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反复推敲试讲的教学实践过程。要想上好一节高效课,那就必须在“磨”上下功夫。“磨”字虽然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耗费执教者本人以及相关团队成员的大量汗水,但“磨”字也逼出了执教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潜能,更是彰显了团队精神的价值和伟大。
  对于磨课,很多人有磨课的意愿,因为这磨课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成功,带来荣誉,但是却没有付诸行动。即使有人尝试磨课,但在比赛过程中,高手如云,败下阵来,便也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从此,也对磨课的情意度渐行渐远了。殊不知,这样的话,功败垂成就是不能持之以恒者莫大的遗憾和悲哀。要想真正“磨课”,就得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就得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
  在磨课过程中,要注意一定的技巧的和方法,而不是蒙着眼睛一阵乱舞。
  首先要有自己的定位
  一切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自然磨课的成功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执教者的磨课意识、气质风格、优势劣势、教育情怀等。这就要求执教者对磨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磨课不一定成功,但不磨课一定会失败”的道理,从而舍得花时间去磨课。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无论是其说话风格还是其自身的精神气质等,都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因而,在磨课过程中,还应找到适合自己气质风格的课,从而上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在磨课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走程序,而是要沉浸在在课文里,与作者、编者、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面对不同的学生,都能正能量地诠释自己的教育情怀,使自己的教育实践散发魅力的同时更能释放价值和能量。
  磨课的第二个要素还要吸取团队智慧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任何单打独斗的做法,都注定行之不远。同样,磨课成功,也离不开执教者所在集体的共同智慧。作为磨课者,就应该放下自己的面子,有着“空杯心态”去接受领导、同侪们的意见和建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同侪们的发言,都是从不同的视觉、不同的侧重发现你的问题,如果你改正了,你自然就提升了。此外,领导、同侪们提出的建议,还是其教育理念、教育机智的体现,你只有重视他们的建议,在下一次磨课中注意避免相同的问题,力争达到“虽欲言,无可进者”境界,那么你就可以在正式的公开课上闪亮登场,成功也便可计日而待了。
  最后,磨课还得有专家的引领
  而磨课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能立竿见影的一环,便是专家的引领。专家,就是在某个领域已取得了权威性的成就,对该领域有其精要独到见解。他们已透过现象本身而把握了事物的内在精髓。可以说,专家是磨课者最大的财富,是磨课者在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是磨课者茫茫大海上的方向指标。因而,磨课者一定要向专家们学习。学习专家们在课堂实践中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手段,为达成某种教育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学了之后,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便能很快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学习其形而忘其“神”,我们学习的是专家的方法,而不是个体的做法。因为不同的执教者,面对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执教环境,其反映自然也就不同,自然也就呈现了不同的课堂。对课文的理解,也见仁见智,如果我们只是生搬硬套,那自然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本人所在的学校贵州省织金县第六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建校才有十年的历程,但由于学校领导们的思想开放、观念前沿,注重精品课、优质课的打造,自然也倾力于磨课的精雕细琢。磨课虽然一度引起教师们的不解,但五年的时间,大多数老师尝到了磨课带来的甜头,因为历经磨课而获得的县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一师一优课”、“优质资源课”、“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的各种奖项,直接为其评先选优、评职晋级提供了终南捷径。具笔者不完全统计,近五年以来,我校在“一师一优课”、“优质资源课”、“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上报活动中,获县级奖项32人次,市级奖项20人次,省级奖项10人次,而国家级奖项3人次。在荣誉面前,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
  “磨课”=成功!
  磨课,就是教师成长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