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有效沟通真的很重要

【作者】 张丽萍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一小学)


【正文】  生活中没有哪一种关系是不需要沟通的,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婆媳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那些处理的不够好的关系,大多因为沟通的不够好,产生了误解。所以,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有效的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真的很重要。
  记得几年前读过一本《非暴力沟通》的书,我当时就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把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融入到每一次沟通中,不断地尝试使用了这样的沟通方式,没多久真的感觉生活如此美好,家人之间的隔阂少了,工作也变得轻松了许多。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与人沟通,而有效的沟通直接关系到我们做事的成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怎样与学生做到良好的沟通,才能够既不伤害学生又能够对学生达到鼓励和鞭策的目的,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反思三十年的教学生活,在当班主任的时候,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多的时候使用的竟然是暴力性的语言。同样的“为什么你没有完成作业?”“为什么做出这么多的错题?”“”为什么不认真听讲?……同样是询问,在当班主任的时候,因为工作时间紧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细心的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每次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自己都容易心情急躁,充满了气愤和不理解。想想当时面对我这样的质问,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够说出心里话,老师往往越急躁的时候越不容易让学生说出他真正的问题所在,而作为当事人的老师会对学生的不置可否更加的气恼,抓狂。反而是从班主任岗位退下来做了心理教师之后,空闲的时间多了,心态平和了,当面对一个个问题百出的学生时,心理产生的情绪更多的是同情,于是就有了更多的耐心去面对他们,更能够细心地体察到孩子的抵触心理。当我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理解的时候,学生往往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才能够得以触摸到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并找出学生产生学习后退和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教育如此简单。 
  很多的学生家里生了二胎,有了弟弟妹妹班主任老师都不知道。当这个学生因为父母的忽视,产生心理问题,出现学习退步的时候,粗心的老师往往不能够及时发现,只是一味的埋怨孩子学习退步,不用心,不努力,不懂事。这样的埋怨是于事无补的,此时孩子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老师的抱怨既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又让自己的工作毫无头绪。
  我观察了那些特别优秀的班主任老师,他们的班级很少出现问题学生。我曾专门向他们请教过,为什么做的这么好。其中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说,就是和学生交心。深入到学生内心里去和学生谈话,真正和他成为朋友,处处关心体贴他,让他因感动而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达到老师的要求,如果学生因为不良习惯没有做到,要坚决给予他惩罚,告诉他自己的失望,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再理他,这时能够很明显的观察到这个学生因此而紧张,生怕失去老师的关爱,以此方式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己去主动要求自己做到自律。用这样严慈相济的方式,不断的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去要求学生,才能让那些失去学习动力的孩子走上正轨。
  我想,那些看似班级学生个个优秀的老师,背地里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才会使班级里的学生个个学风优良,学业成绩不断进步,这是我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对于师生沟通方式的一个深刻的反思。那些教育教学能力出众的老师,都是擅长使用非暴力沟通的人。他们在面对学生出现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不焦虑,以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面对学生,先找到问题所在,再和学生共同面对,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一次次危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最终走向成功。
  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一个好老师往往是多面手。不但教育教学能力要强,还要擅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
  一个偶然的机会,无意间听到音乐老师说给某个班级上课的时候,那个平时最淘气不听话的男孩子跟他发生了正面的冲突,说这个孩子这学期明显眼神游离,有时坐在那里一个人傻笑,有精神异常的倾向。他还说跟班主任反映了这个情况,但是班主任说和家长沟通过,没有效果,家长不管这个孩子。
  听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呢?听他这样说,我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没有哪个家长会放任自己的孩子不管的。我决定了解一下情况。班主任给我这个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时,非常肯定的提醒我说,谈了也不会有作用。但是,我坚持认为,家长一定是管了,只是教育方法用的不对。果然,在沟通中发现不是这位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因为孩子长期和奶奶在一起,而奶奶对孩子的教育引起了孩子的误解,孩子以为妈妈不要他了,以为妈妈在说谎,所以经常出现精神恍惚的状态。而这位妈妈,每次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忙忙碌碌的,没有发现孩子的异常。孩子又不和她说心里话,所以一直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多家长不懂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造成了孩子对家长的误解。每当这种情况下,在跟家长沟通的时候,都会发现家长不是不管,是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管,有的问题孩子的家长甚至出现了有意回避孩子的状态,致使问题学生的问题更加严重。家长不懂正确的教育方式,又苦于求助无门,这个时候和家长的沟通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而且一两次的沟通根本不够,这是一个长期帮助的过程,主要是帮助家长,用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教育孩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之外,一定要抽出时间和精力,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这样可以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