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错误”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作者】 梁颖妍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健力宝中学)
【正文】摘 要:错误,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本文简单阐述如何让错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的几个方法。
关键词:错误;教学资源;化学课堂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不断尝试错误中进行学习的。”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受一些条件的制约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负迁移,导致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教师出错也是可以接受的。为此,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不应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中,而应借话题,有效利用,适时引导,让错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一、勇于面对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质疑问难,有的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想法或做法,为追求课堂的顺利性、完整性,而漠视学生的质疑,甚至指责学生的错误,从而扼杀了学生“怀疑的种子”,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待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要小心呵护和大胆倡导,及时回应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一:在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蜡烛燃烧时,明明是内焰最明亮,为什么不是内焰温度最高,而是外焰的温度最高呢?”这是课前没有预想到的。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让学生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归纳:“到底结果是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做实验来探讨吧!”实验结论:“理论上,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温度最高,但事实上,外焰燃烧产生的热量扩散快,因而温度有所下降,比内焰的温度低。”
经过正确的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也收获了问题研究的方法,并且课堂内容丰富了,学生学习积极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 善于挖掘学生错误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头脑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从而牢固建构知识体系。
案例二:学生经常会遇到这类题目。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下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
A.23.8g B.32.6g C.32.3g D.27.4g6
这一道题许多同学都做错,但经过同学们的学习、讨论,都弄懂了其中的原理。可是没想到几天后的一次练习中,有一道和上述相同的选择题,全班还是有相当多的同学出错。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准备了一些仪器药品带到教室,在评讲习题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亲身体验到“左物右码”与“左码右物”称量物品时的不同。
接着,我又延伸到另一道相似的练习:一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取2.5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
A、减少药品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同学们再做这道练习时,全班同学都能做对了,并且非常得心应手。
三、 巧妙设置教学“陷阱”
恩格斯曾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错误就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尝试,学生的认知水平才可能得以不断的提升。所以,巧妙设置教学“陷阱”,能让学生从错误中认识知识的本质,提升认知水平,使错误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案例三:在学习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练习。
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 2KCl + 3O2↑,对“24.5g氯酸钾受热完全分解产生多少g氧气”,小红和小华两位同学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 你认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正确吗?
(2) 若要计算31.6g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产生氧气质量,你认为也能用上述两种方法解答吗?把能用的解法和过程写出来。
(3) 你认为什么情况下小红和小华的解法都能应用?
有部分同学同样用以上两种方法来完成第(2)小题,但他们发现两种方法解出来的答案不同,这时候才发现做错了。他们经过讨论、分析,归纳出解这种题型的方法:反应物的元素的质量必须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
这些问题都是“美丽的陷阱”,把学生装的错误再交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也许就能发现,错误中也有闪光点,错误也会成为高效课堂的宝贵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对学生的错误不要立即否定,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价,使学生在愉快心情中剖析并改正。有时错误也是一种美丽,它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是课堂生成的载体,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朱鹏飞.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变化——基于中学化学教师的视角[J]. 化学教学,2018,(10):10
[2] 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J]. 教育研究,2002年10月
关键词:错误;教学资源;化学课堂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不断尝试错误中进行学习的。”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受一些条件的制约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负迁移,导致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教师出错也是可以接受的。为此,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不应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中,而应借话题,有效利用,适时引导,让错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一、勇于面对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质疑问难,有的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想法或做法,为追求课堂的顺利性、完整性,而漠视学生的质疑,甚至指责学生的错误,从而扼杀了学生“怀疑的种子”,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待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要小心呵护和大胆倡导,及时回应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一:在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蜡烛燃烧时,明明是内焰最明亮,为什么不是内焰温度最高,而是外焰的温度最高呢?”这是课前没有预想到的。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让学生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归纳:“到底结果是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做实验来探讨吧!”实验结论:“理论上,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温度最高,但事实上,外焰燃烧产生的热量扩散快,因而温度有所下降,比内焰的温度低。”
经过正确的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也收获了问题研究的方法,并且课堂内容丰富了,学生学习积极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 善于挖掘学生错误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头脑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从而牢固建构知识体系。
案例二:学生经常会遇到这类题目。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下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
A.23.8g B.32.6g C.32.3g D.27.4g6
这一道题许多同学都做错,但经过同学们的学习、讨论,都弄懂了其中的原理。可是没想到几天后的一次练习中,有一道和上述相同的选择题,全班还是有相当多的同学出错。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准备了一些仪器药品带到教室,在评讲习题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亲身体验到“左物右码”与“左码右物”称量物品时的不同。
接着,我又延伸到另一道相似的练习:一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取2.5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
A、减少药品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同学们再做这道练习时,全班同学都能做对了,并且非常得心应手。
三、 巧妙设置教学“陷阱”
恩格斯曾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错误就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尝试,学生的认知水平才可能得以不断的提升。所以,巧妙设置教学“陷阱”,能让学生从错误中认识知识的本质,提升认知水平,使错误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案例三:在学习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练习。
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 2KCl + 3O2↑,对“24.5g氯酸钾受热完全分解产生多少g氧气”,小红和小华两位同学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 你认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正确吗?
(2) 若要计算31.6g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产生氧气质量,你认为也能用上述两种方法解答吗?把能用的解法和过程写出来。
(3) 你认为什么情况下小红和小华的解法都能应用?
有部分同学同样用以上两种方法来完成第(2)小题,但他们发现两种方法解出来的答案不同,这时候才发现做错了。他们经过讨论、分析,归纳出解这种题型的方法:反应物的元素的质量必须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
这些问题都是“美丽的陷阱”,把学生装的错误再交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也许就能发现,错误中也有闪光点,错误也会成为高效课堂的宝贵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对学生的错误不要立即否定,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价,使学生在愉快心情中剖析并改正。有时错误也是一种美丽,它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是课堂生成的载体,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朱鹏飞.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变化——基于中学化学教师的视角[J]. 化学教学,2018,(10):10
[2] 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J]. 教育研究,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