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探究式学习
【作者】 林国镇
【机构】 (广西陆川县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摘 要: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探究式;学习
传统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 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 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 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 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学生的心理、 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 笔者在培养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 对发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导, 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 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 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 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 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 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 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乃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三、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否则只是单单地几个优生“你方答罢,我登场”,长期只“出”不“进”,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如此以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当堂抽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或教师将探究性问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但是不管那种方法,都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即合理安排好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的时间。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又要略有紧张,以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但不能逼学生到只有时间抄答案的地步。这样才会发挥出相互研究的最佳效益。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要多给以鼓励表扬甚至奖励,不要简单粗暴的给以批语或惩罚。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压力的自由的积极的思考,以至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教授《驿路梨花》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当时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特别是不少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于大胆答题,且答案大都言之有理。最终在激烈争论之后,他们得出了“所有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茅屋主人”这一全面、正确的答案。
四、在实践探究中巩固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让学生讨论:学会哪些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判别事物性说明文方法,1、可从文章的标题入手。2、看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该说明对象的性质、功用、构造、作用等。并做相关练习,让学生当堂演练,使其通过实践探究理解、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这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探究式:课堂教学之理想选择》张崇善
关键词:语文;探究式;学习
传统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 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 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 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 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学生的心理、 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 笔者在培养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探究氛围
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 对发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导, 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营造探究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 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 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 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营造探究氛围,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 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 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 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乃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三、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分析、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之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否则只是单单地几个优生“你方答罢,我登场”,长期只“出”不“进”,就会丧失积极性;组员只是被动参与,鹦鹉学舌,没有主动精神,没有成功感,长久下去,也会兴味索然,如此以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具体操作上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较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当堂抽查;对于难度较大、需要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个人拟出初步答案,然后再在同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学生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争论,形成真正的讨论研究的气氛,学生也自然会有所收获。或教师将探究性问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但是不管那种方法,都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即合理安排好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的时间。既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又要略有紧张,以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但不能逼学生到只有时间抄答案的地步。这样才会发挥出相互研究的最佳效益。
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抽样检查提问时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明确学生讨论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能力。要让学生尽情地去想,尽情去说,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不算错。要多给以鼓励表扬甚至奖励,不要简单粗暴的给以批语或惩罚。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压力的自由的积极的思考,以至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来。例如,我在教授《驿路梨花》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当时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特别是不少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敢于大胆答题,且答案大都言之有理。最终在激烈争论之后,他们得出了“所有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茅屋主人”这一全面、正确的答案。
四、在实践探究中巩固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让学生讨论:学会哪些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判别事物性说明文方法,1、可从文章的标题入手。2、看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该说明对象的性质、功用、构造、作用等。并做相关练习,让学生当堂演练,使其通过实践探究理解、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这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探究式:课堂教学之理想选择》张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