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作者】 莫玉明

【机构】 (广西那坡县幼儿园)


【正文】  一、区域设计要科学合理
  (一)区域板块设计要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
  小班的幼儿感知事物的经验少,动手能力较弱,多数幼儿不能单独活动。因此,区角数量不宜设置太多,也不宜太复杂,应该以幼儿的喜闻乐见为主;中班幼儿已经有了初步感知的经验,基本能够独立进行区角活动,适当的增加区角,以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例如:美工室、科学室等等;大班的幼儿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所以,在设计区角的时候适当的增加区角数量,也适当地增加难度。例如:拼图区角、机械操作等等。
  (二)对活动区进行合理布局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环境的设置要为儿童服务。我们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既要有多个有利于儿童个别活动的不同活动区域,又要有集体活动的空间;既要有活动室环境的整体布局,还应有细节的暗示及空间划分的动静区分等。总之,要使地面、墙面、桌面被充分利用,使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儿童在其中充分活动、和谐发展。
  1.干湿分区:
  美工区、科学区要用水,而图书角不需要水,应该分开。
  2.动静分区:
  建构区、表演区、音乐区等属于热闹的“动”区,而图书区、数学区等活动量较小,需要安静,这样两类区最好离得远些,以免相互干扰。
  3.相对封闭性:
  由于界限不明晰,会导致儿童无目的地“乱窜”。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玩具柜、书架、地毯等现有设施作为活动区之间的分界线。不同的活动区、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图书区的封闭程度要高一些,而美术区、娃娃家则可以开放一些,以便于取水换水和出入方便。小班幼儿因为注意的有意性和稳定性较差,很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影响,所以需要封闭程度高的环境,而大班则应加大开放性,以利于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区域之间的交流。
  4.就近原则:
  美工区由于经常需要用水,最好离水源近一些;科学区、运动区需要自然的光线,而且经常需要将活动延伸到户外场地,最好选择向阳和接近户外的一面。
  5.方便通畅:
  教师要合理利用活动室的每个角落,充分发挥活动室内设施的作用,保证活动室内的“交通”畅通无阻。积木区、娃娃家等区域活动量较大,最好有一大块宽敞的地方;活动室的中央和各个门口最好不要设置活动区;活动室和寝室合一的班级,可以用两排床在活动室后半部分隔出三个区,用钢琴、柜子在前半部分隔出三个区,中间部分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再开设其它区域。
  二、区域材料投放要遵守的原则
  (一)创设区角投放材料是关键
  1. 趣味性
  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设计师设计的材料不仅 需要色彩鲜艳而且还要生动有趣,从视觉上就吸引幼儿的眼光。
  2. 情感性
  让幼儿的能力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就要将材料赋予“灵性”和“亲和力”,就让幼儿感受到熟悉的环境,愿意投入活动,并且主动参加活动。
  3. 遵循自然
  材料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有序投放,使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得到发展,但材料也应该回归自然。材料应该取自生活中的真实物,来满足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4. 主题性
  区角设计应该以主题为主,尝试使用组合、增添、删减等方法,赋予材料生命力,突出主题性。
  (二)投放材料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比如对各个年龄班材料的投放应有所区别。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范围小,活动的目的性差,所以材料要生动、新颖,颜色要鲜艳,种类可以少,但数量要充足。一个区角可以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而大班幼儿的认知及能力都有很大发展,材料的投放上则更应注重实用性,种类、用途不同的材料可以多投放一些,让他们自主的去选择、探索。鼓励一种材料多种玩法,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用多种途径达到不同的目的。
  (三)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
  这就要老师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注意观察、了解、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需要注意的是,原始而基本的半成品,比一些成人化的成品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一些废旧材料的投放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
  (一)区域活动的程序:进区、活动、出去(老师观察和指导)、交流。
  (二)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包括人数限制、活动规则、纪律规则等。
  (三)组织孩子选区。
  从孩子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区域到观察鼓励孩子们选择不同的区域尝试不同的活动再到鼓励孩子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求救。要给矮子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
  (四)孩子换区组织。
  先教会孩子观察目标区域人数是否已经满了。如果是他可以轻声地去与那个区的人商量进行更换。如果不行则更换别的区。第二个方面在换区前,孩子应当先整理好正在玩的区域材料,并摆放整齐才能够离开。第三个方面,建议孩子在某个区域中的一项活动中如果没有完成不要轻易换区,避免孩子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
  (五)区域活动指导:
  进去活动时需要安静的操作,指导孩子们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要轻声与同伴讨论,在未换区前不随便离开所在区域,不将操作的材料带到其他区域。在区域活动中产生的一些垃圾孩子们统一放到一个地方,不随意乱放。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学会先与同伴轻声商量。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可以求救老师,这是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约定的一个规矩。
  (六)整理材料的环节:
  孩子将操作材料分类整理。收拾材料时注意看对应的标识的标志,看是否放对了地方。完成作品放在指定的地方。方便老师评价作品还有孩子们去观察和学习。
  (七)避免指导误区:
  活动过程中不要求孩子跟着自己来做,以免让孩子丢失自主探索的机会。或者对孩子的发现漠然处之。
  总之,幼儿园区域活动可以激发幼儿探究的愿望,养成动手的习惯,掌握动手的技能。体验动手的快乐。让孩子愉快地玩耍,自主、自由地学习。让幼儿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想说,玩自己想玩,做自己想做,有手的操作,脑得思考,经验的获得,才会有创造的萌发。让区域成为孩子的乐园,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