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赵生泉

【机构】 (浙江省余姚市朗霞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科学教学生活化目的在于将科学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前备学、课堂展学到课后续学,层层渗透,环环相扣,将实验素材生活化、实践操作生活化、课外作业生活化落到实处。传统呆板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沉闷呆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还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最终阻碍了学生成为一个社会所需人才。为此,文章对新课改对初中科学教学的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旨在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化;实践教学
  在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挖掘生活化元素,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对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主动性有重要意义,也是教师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的重要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我们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科学课程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新时期背景下,我们还要开展科学信息化教学活动,发挥其优势,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学科的积极性。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感受科学课堂的生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我们还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新课改对初中科学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初中科学教学提出了众多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在科学学习的中掌握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培养。除此之外,新课改还对初中科学教学明确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科学知识自主探索的欲望,且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得到科学,在科学中看得到生活,并且将科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改变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并且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理论解释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同时,新课改教育也对初中科学教学作出了更新要求,要求学生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能够对科学知识产生新的认知,使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的弊端降到最小,能够高效地掌握科学知识,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养成对科学理论知识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紧密地联系,端正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态度,令学生在自身的脑海中也能够构建属于自己的科学学习体系,使学生能够在科学课堂的学习中拥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有效培养。教师要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为学生开展初中科学课堂,提高科学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教学效益。
  2、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2.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科学教学情境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增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熟悉感和亲切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拥有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事物中与科学教学相关的内容,并将其带入课堂之中,以此实现情境的创设。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秋天树叶变黄”这一现象开展教学,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询问学生: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而其他季节不会?是否是因为外界的某些因素对植物产生了刺激?以此引发学生对要学的知识内容产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提出生活化问题,营造趣味教学氛围
  无论是什么知识内容的教学,无论在课堂教学的哪个环节,问题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学生也会因为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习态度。因此,提出生活化的问题,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以“动物的行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现象:同学们听过“大雁南飞”这个词吧,大雁到冬天的时候会往南迁移,那同学们知道这种行为是先天性的还是学习性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解锁这个问题。用这种趣味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大雁迁徙的行为产生好奇,从而带有目的地进入课堂学习,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高效。
  2.3科学探究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新课改十分重视的教学环节。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科学的思想。不可否认,科学探究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会耽误教学的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元素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样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从而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磁生电”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手动发电机的视频,让学生对磁能生电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电生磁的知识,思考磁能不能生电?想要对结果进行验证需要准备哪些器材?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组装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现象进行假设、观察、分析,最终得到实验结论。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科学实验探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4借助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科学知识大部分都建立在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者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是对一些具体的现象进行概括的抽象知识。由此可见,科学概念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对与科学知识相类似的生活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然后再将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运用到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以此来掌握和理解科学概念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有利于生活化教学开展的观点和思想,多加探寻后将其有效融入课堂,促使生活化教学能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高月苹.初中科学作业设计与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2]赵则人.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思考[J].新课程(综合版),2011(2):35.
  [3]刘玲玲.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