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生怕写作文的成因和对策
【作者】 王丽莉
【机构】 安徽省明光市映山中学
长期以来,学生都比较害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都满堂皆呼,真是十二分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而老师呢,改起作文来也头痛,写得稍微好点,可以改得得心应手,但那毕竟为数不多,而有的却要做大的“整形”手术,但是却把学生的作文改的面目全非,这样效果不仅不好,反而适得其反,容易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每次完成一篇作文,从最初的审题,到确立文章的中心,再到选材,最后结构语言等等,等到文章成型,至少要花两节课时间,所以短短的时间是难以完成一篇令人满意的文章。况且,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也挖掘不到生活的素材,但作文训练又必不可少,每学期需要完成六个单元的作文计划,就不得不勉为其难了。所以作文就普遍存在着写人叙事干巴巴、结构层次很混乱、语言条理不清晰等毛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呢?我想,一方面可能是老师的原因,作为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因而常常急于求成。每次进行作文训练时,不管学生实际情况,就要求从立意、布局到遣词造句上都要面面俱到,且要求的字数都不会少,大多数学生为完成作文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由于这个原因,就决定我们平时训练的次数是那么少,训练时也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得以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平时没有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因而一到写作文时,都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写出来得文章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文章写不好,除了练习少之外,我想还应该和学生心理因素有关,因为每次作文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很难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几次失败的刺激下,就会对作文产生害怕甚至抵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
要想改变上述情况,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经常鼓励他们,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开始时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让他们平时注意练习,写写小短文、小片段,练习每天一次的日记及心得体会,把他们想说的话尽可能的表达出来,长期以来,他们就会越来越觉得有话可说了。
其次,在作文训练中,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一事一议,不在乎字数多少,慢慢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期地实践,不断地练习,反复地打磨,从最基础的做起。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对身边所发生的一点一滴熟视无睹,一到写作文时就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其实,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它就在我们周围,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去观察,去发现,去积累,捕捉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瞬间,把生活中的美妙感受细细地写下来,往往就是一篇好文章。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如果没有作者的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又怎能写出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呢?老舍说:“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东西都写不出来。”
所以说,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此外,诸如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在平时的训练中也需要逐步的培养起来。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话都讲不完整,讲不通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因此应该尽可能多给学生机会练习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想象力也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大多数中学生都处于梦幻般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只要经过加工、润色,笔下就会写出栩栩如生的好文章。
当然,要想写一篇令人满意的文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们经过有目的的,反复地训练,才能得以逐步的提高。我想这不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老师努力实现的目标,衷心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作文就像一盘美味佳肴,让我们尽心的品尝,而不会有什么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