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地理基于问题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作者】 阿依古扎丽·阿不力米提

【机构】 (新疆轮台县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全新时代,当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育教学的难点,研究思维可视化将有助于撬动学生的思维支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思维可视化是运用一些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使之变得清晰可见,更加有助于人们的理解和记忆。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引入思维可视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其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
  1、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对知识层面关注多,对思维培养关注少;对问题答案和结果关注多,对思考过程和方法关注少;问题呈现存在着真实性、针对性、探究性、开放性和逻辑性不强等高频低效的问题;课堂教学存在伪合作、伪探究、教学思维含量不够、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研究较为孤立和分散,存在可操作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
  2、问题的研究思路
  2.1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地理绘本式笔记
  目前,思维可视化的主流工具有概念图、思维导图和心理地图,现下地理教育尝试将这些工具整合使用,相关学者提出“核心地图+思维导图”的模式定位区域建立知识联系,将两图有机结合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出以地理简图为“锚”,以思维导图为“缆线和船只”,构建系统、可视的区域“心理地图”;对三种工具进行比较并给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其中心理地图构建应以图文转换为关键,做到以文释图、以图释文、以图释图和图的叠加转换;麻瑞莹将思维导图合并到心理地图的构建模式中,并给出心理地图构建的四个阶段,即简化形状阶段、细化局部阶段、综合要素阶段和归纳运用阶段。地理思维可视化在学生身上最直接的呈现就是笔记,相关学者指出笔记有两种基本类型:传统型和编码型,编码型笔记是指有指导语控制下的编码策略,不仅有贮藏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知识应用测验中更优于传统型笔记。绘本式笔记是一种将心理地图与思维导图等各类图示有机整合的编码型笔记,这种笔记形式更注重学生应用可视化工具自主构建知识,强调以图释文,各类图示的占比达50%以上,故名绘本式笔记。
  2.2创设问题情境,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地理知识脉络
  思维源于情境,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巧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播放“长江”的一小段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思考长江流经横断山区和荆江地区河道宽窄曲直等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同的地形对河流特征有何影响?并补充完善思维导图。高三复习课侧重于知识“体系化”,形成知识系与知识域,体现知识点的广度、深度。思维导图更利于系统梳理复杂的河流特征知识,使之呈现为清晰的视觉层级。思维导图将大容量的知识精炼在一幅图中,结构清楚明了,利于学生系统复习、深度思考,进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投入到高三地理复习中。
  2.3思维可视化与思维导图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易读、易懂、易记而且记得牢。因此,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最有效方式便是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在新教学模式中,实现“思维可视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构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充分调动大脑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总结,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字等元素进行表达的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其特点是直观、可视化。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采用主动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高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画思维导图是重新梳理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思路理清知识脉络,并在此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然后把自己理解和吸收后的知识通过图像、分支和关键字表达出来,是一个主动思考、知识内化的过程,其学习效率高于教师讲评、阅读教材、教师示范等被动的学习方式。由于思维导图是主动学习获得的,学生的平均学习保持率高,掌握的知识不仅可以在中考考试中灵活运用,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还将持续受益。
  2.4可视化教具——“演出”学生思维
  可视化教具制作和演示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原理的再理解和再认知,而且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轨迹可见。通过可视化教具的制作与操作过程,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从抽象到直观、从隐性到显性、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通过可视化教具的制作与应用,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通过直观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熟练程度和准确度,评测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的思维问题,找到学生产生问题的思维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学生参与教具的制作和演示以及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地理生成性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维度对地理现象与事物进行分析,全面地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观察及认识,辩证、全面地思考地理问题,做到迁移应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综合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辅助学生的地理学习,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葛玉海.“高阶思维课堂”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J].人民教育,2019(24):57-59.
  [2]李玉磊.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相关探索[J].华夏教师,2019(15):76.
  [3]何美.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4]王慧超.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5]倪俊.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微[J].成才之路,2020(1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