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品格教育
【作者】 鲁友才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茨达镇茨达中心完全小学)
【正文】新课改以来,数学教育者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合作、活动和探索,但是依然对这个“理性”学科中渗透的“感性”精神品格关注太少,因为这些精神品格很多是内隐的,不容易被发现和研究。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把品格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把教学研究与常规教育相结合,研究数学品格,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学品格
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新形势下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必备的品质与能力,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思维品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特征,这些特征经过慢慢积累内化,就会形成他们隐藏于内心的固有特点和原则,这就形成了数学品格。品格的形成基于品质的形成,所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数学品格是必要的。
二、数学品格的内涵
数学品格包括了数学的工具性品格和数学的文化性品格,就数学的工具性品格而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完全渗透到社会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通用技术。虽然小学生接触数学时间不长,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够丰富,只能初步感受数学作为工具的精确性和广泛应用,但数学工具性品格的精华“严谨规范”却有着深远意义,应该从小培养。数学学科具有计算精确、推理严谨、知识结构严密等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发现探索、推理验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分析、综合、演绎推理的过程,形成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同时,学习和运用公理、定理、公式、法则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言之有理、行之有据、遵规守则的习惯;通过习题演算、问题解答,养成有序做事、缜密细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数学的文化品格,包括了理性精神和感性情感。数学堪称理性精神的典范。数学的理性精神是数学文化品格的内核。相对于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的感性情感往往被忽略,因为这是一种隐性的不易被大众所重视的功能。一方面,在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文化已被正式纳入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体系,国内所有版本的数学教科书都对数学文化,尤其是数学文化中的数学史知识有一定的呈现。而数学文化,尤其是数学史知识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感性情感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数学学科本身的美,如图形的变化、黄金比例之美、蜂巢的神奇之美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美育方面的感性情感。
三、学生数学品格的培养途径
(一)严谨规范的品格
1.利用思维训练课题培养学生严谨的品格
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几乎所有老师都会用一道题:“小明今年12岁,但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很简单,很多孩子都会,因为他是闰年出生的,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的学习,养成多元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的态度,于是我把题目改成“小明过了3次生日,问他几岁了”。乍一看,这样改没什么意义,细想却非常巧妙,首先,所有学生都能想到小明3岁,但是答案却不只是3岁,有些数学思维严谨的学生会想到,如果是闰年出生,就是12岁,但思考到这里,答案还没有结束,还有13岁、14岁、15岁。这后面几种年龄非常巧妙了,能想到的学生屈指可数,所以,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有责任通过数学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思考到所有可能,培养出严谨缜密的思维。
2.利用数学规则培养学生的公民规则意识
数学学科,尤其是小学阶段,出现了很多法则、定律、公式,比如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小数的互化,计量单位之间的互化,几何体面积、体积的求法,竖式的书写方式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数学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帮助学生将数学的规则意识转化为公民的行为规则意识,将今天的明礼诚信、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发展成明天的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规范的好公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理性的精神
1.利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特性,要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儿童文化蕴含着很多可贵的精神:自由、智慧、发现。数学品格的形成,与儿童的每一次探索和发现是密不可分的。成人如果漠视儿童的游戏精神,其本质就是成人文化的专断,使儿童与其本来的生活方式剥离。教师要做一个长大的儿童,理解儿童、成全儿童、大智若愚,在有趣的发现之旅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利用有效的数学课堂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精神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逐渐从填鸭式、讲授式的模式走向了讨论式、互动式的模式,很多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开始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我们开始习惯于自己是课堂的引导者的身份,开始习惯于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步骤去开展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捕捉到很多精彩的思维瞬间,加以利用,就能将数学承载的理性精神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情感的体验
1.利用丰富的数学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翻开世界数学历史的画卷,中国数学家对其做出的贡献历历在目,这些宝贵的财富应该作为我们数学教学的资源,这堂课我最希望学生通过了解中国伟大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出浓烈的家国情怀。
2.利用瑰丽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育意识
曾经有一个学生爱上了轴对称图形,拿了一本画本给我欣赏,告诉我这是她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利用课余时间设计的图案,而且这些图案很多用到了她家的装修上。我很欣喜,数学发展了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是极其可贵的。
综上所述,数学品格的养成,目的在于让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时成为思维严谨的、有真情实感的、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秩序感的合格公民。数学是历练严谨思维、涵养理性精神和感性情感的土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块“风水宝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学品格
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新形势下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必备的品质与能力,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思维品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特征,这些特征经过慢慢积累内化,就会形成他们隐藏于内心的固有特点和原则,这就形成了数学品格。品格的形成基于品质的形成,所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数学品格是必要的。
二、数学品格的内涵
数学品格包括了数学的工具性品格和数学的文化性品格,就数学的工具性品格而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完全渗透到社会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通用技术。虽然小学生接触数学时间不长,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够丰富,只能初步感受数学作为工具的精确性和广泛应用,但数学工具性品格的精华“严谨规范”却有着深远意义,应该从小培养。数学学科具有计算精确、推理严谨、知识结构严密等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发现探索、推理验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分析、综合、演绎推理的过程,形成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同时,学习和运用公理、定理、公式、法则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言之有理、行之有据、遵规守则的习惯;通过习题演算、问题解答,养成有序做事、缜密细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数学的文化品格,包括了理性精神和感性情感。数学堪称理性精神的典范。数学的理性精神是数学文化品格的内核。相对于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的感性情感往往被忽略,因为这是一种隐性的不易被大众所重视的功能。一方面,在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文化已被正式纳入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体系,国内所有版本的数学教科书都对数学文化,尤其是数学文化中的数学史知识有一定的呈现。而数学文化,尤其是数学史知识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感性情感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数学学科本身的美,如图形的变化、黄金比例之美、蜂巢的神奇之美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美育方面的感性情感。
三、学生数学品格的培养途径
(一)严谨规范的品格
1.利用思维训练课题培养学生严谨的品格
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几乎所有老师都会用一道题:“小明今年12岁,但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很简单,很多孩子都会,因为他是闰年出生的,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的学习,养成多元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的态度,于是我把题目改成“小明过了3次生日,问他几岁了”。乍一看,这样改没什么意义,细想却非常巧妙,首先,所有学生都能想到小明3岁,但是答案却不只是3岁,有些数学思维严谨的学生会想到,如果是闰年出生,就是12岁,但思考到这里,答案还没有结束,还有13岁、14岁、15岁。这后面几种年龄非常巧妙了,能想到的学生屈指可数,所以,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有责任通过数学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思考到所有可能,培养出严谨缜密的思维。
2.利用数学规则培养学生的公民规则意识
数学学科,尤其是小学阶段,出现了很多法则、定律、公式,比如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小数的互化,计量单位之间的互化,几何体面积、体积的求法,竖式的书写方式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数学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帮助学生将数学的规则意识转化为公民的行为规则意识,将今天的明礼诚信、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发展成明天的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规范的好公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理性的精神
1.利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特性,要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儿童文化蕴含着很多可贵的精神:自由、智慧、发现。数学品格的形成,与儿童的每一次探索和发现是密不可分的。成人如果漠视儿童的游戏精神,其本质就是成人文化的专断,使儿童与其本来的生活方式剥离。教师要做一个长大的儿童,理解儿童、成全儿童、大智若愚,在有趣的发现之旅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利用有效的数学课堂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精神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逐渐从填鸭式、讲授式的模式走向了讨论式、互动式的模式,很多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开始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我们开始习惯于自己是课堂的引导者的身份,开始习惯于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步骤去开展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捕捉到很多精彩的思维瞬间,加以利用,就能将数学承载的理性精神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情感的体验
1.利用丰富的数学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翻开世界数学历史的画卷,中国数学家对其做出的贡献历历在目,这些宝贵的财富应该作为我们数学教学的资源,这堂课我最希望学生通过了解中国伟大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出浓烈的家国情怀。
2.利用瑰丽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育意识
曾经有一个学生爱上了轴对称图形,拿了一本画本给我欣赏,告诉我这是她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利用课余时间设计的图案,而且这些图案很多用到了她家的装修上。我很欣喜,数学发展了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是极其可贵的。
综上所述,数学品格的养成,目的在于让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时成为思维严谨的、有真情实感的、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秩序感的合格公民。数学是历练严谨思维、涵养理性精神和感性情感的土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块“风水宝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