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杨 艳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名山镇学校)
【正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体育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体育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情感培养是体育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终指向。而体育作为承载情感的需要载体之一,具有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功能,学生通过完成体育训练在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熏陶。要全方位的渗透德育,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力量美与品德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体育锻炼也可以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我认为有二点重要的根本意义:
其一、体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不是为了‘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答案也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明理”。明什么理?首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教育,即是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在“育人”。因此,古今中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育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核心问题。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体育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动。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体育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体育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
体育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体育课程不仅作为体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体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我们通过体育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品质渗透其中,培养好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下一代,这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
其二、促进智育的发展
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有了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积极健康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就等于启动了智力发展真正的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在黑暗中沉睡。
小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那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个人认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充分利用教材的德育内容的设置,并善于挖掘德育内容,明确德育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各项体育知识的传授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方式),因材施教随机渗透德育,同时把握好传授体育知识和渗透德育的辩证关系。传授体育知识为主要过程是载体,德育是最终目的。
体育教材内容丰富。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加强情感教育,深化德育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它是神圣的,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双方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获得技能和思想的双丰收。教师用满腔的爱,换取了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消除了他们的胆怯心理,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唤起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在情感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要充满信心。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高尚的品质,以身作则的形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终生受益。教师的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如我在一年级新生学习广播体操时,我认真利用网络视频功能纠正自己的动作,在体育课的示范过程中,我努力让每一个动作都规范到位,让肢体本身的美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的认真,记得清楚,对学生来说,是教学中的无声的语言,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会从内心里想去模仿,想去完成这样一个很美的动作。借以提高了学生对这一动作的练习与学习兴趣。老师的身体利行,学生也会很自然地安心于自己的训练,从而受到了(下转第42页)(上接第43页)活动内容的认识并加强训练的实用性。因此,老师的动作优美规范,会让学生佩服而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饱满的教学热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勇于自我批评和敢于承认错误的行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品德起着作用。
二、重视德育与体育学科的整合,坚持教育渗透
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运动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如果能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作为重点来抓,不仅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会使他的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德育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互相联系的。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形成一个合力。如在上体育活动课《垫上技巧》时,我以身作则,规范示范将垫子整齐摆放。学生也模仿老师,都把垫子摆放的整整齐齐。我又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提醒学生不要做危险动作等;还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启发道:“看谁做得最标准。”这个“标准”正是德育目标的渗透。学生心领神会,纷纷按要求学习动作。还互相帮助。并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室内课中也可以渗透德育。例如:2021年的奥运会上,在16个比赛日的角逐,中国代表团成为最为耀眼的群体,世界不仅看到了中国冠军们的激情澎湃,更看到了中国体育全新的宽度与广度。在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苏炳添一举突破9秒90大关,超越所谓黄种人9秒85的极限,闯入决赛的他成为首位站在奥运会男子百米赛道的中国人,他所诠释的中国速度,让世界看到,在中国人的面前没有什么不可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忱、顽强拚搏、永不言败的体育道德品质和坚韧不拔的运动精神。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道德养成教育
体育课虽然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学生及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原因影响师生的正常上课。为了让学生能养成一个做事严谨、细心的好习惯。因此,我在平时这样要求学生:
一、在体育课前主动检查自己的服装及鞋带,让学生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也互相监督。
二、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体验的机会,寓德育内容于各项活动之中。
三、开展手抄报制作比赛、学生体育运动会成绩展示会、等。培养学生和竞争与交流意识。使教学有生气,学生有动力,学习有兴趣,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良好的育人环境里快乐成长。
四、把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的活动图片,进行整理、编辑,制作成相框,挂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让学生在参观与感受中,增加学生体育教育的认同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此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对学生进行可持续的体育教育。
总之,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体育知识技能入手,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实现了体育知识技能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割裂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体育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是把体育课上成枯燥的纯体育技能训练课。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我认为有二点重要的根本意义:
其一、体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不是为了‘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答案也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明理”。明什么理?首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教育,即是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在“育人”。因此,古今中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育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核心问题。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体育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动。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体育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体育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
体育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体育课程不仅作为体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体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我们通过体育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品质渗透其中,培养好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下一代,这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
其二、促进智育的发展
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有了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积极健康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就等于启动了智力发展真正的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在黑暗中沉睡。
小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那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个人认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充分利用教材的德育内容的设置,并善于挖掘德育内容,明确德育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各项体育知识的传授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方式),因材施教随机渗透德育,同时把握好传授体育知识和渗透德育的辩证关系。传授体育知识为主要过程是载体,德育是最终目的。
体育教材内容丰富。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加强情感教育,深化德育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它是神圣的,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双方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获得技能和思想的双丰收。教师用满腔的爱,换取了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消除了他们的胆怯心理,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唤起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在情感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要充满信心。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高尚的品质,以身作则的形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终生受益。教师的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如我在一年级新生学习广播体操时,我认真利用网络视频功能纠正自己的动作,在体育课的示范过程中,我努力让每一个动作都规范到位,让肢体本身的美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的认真,记得清楚,对学生来说,是教学中的无声的语言,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会从内心里想去模仿,想去完成这样一个很美的动作。借以提高了学生对这一动作的练习与学习兴趣。老师的身体利行,学生也会很自然地安心于自己的训练,从而受到了(下转第42页)(上接第43页)活动内容的认识并加强训练的实用性。因此,老师的动作优美规范,会让学生佩服而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饱满的教学热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勇于自我批评和敢于承认错误的行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品德起着作用。
二、重视德育与体育学科的整合,坚持教育渗透
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运动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如果能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作为重点来抓,不仅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会使他的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德育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互相联系的。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形成一个合力。如在上体育活动课《垫上技巧》时,我以身作则,规范示范将垫子整齐摆放。学生也模仿老师,都把垫子摆放的整整齐齐。我又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提醒学生不要做危险动作等;还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启发道:“看谁做得最标准。”这个“标准”正是德育目标的渗透。学生心领神会,纷纷按要求学习动作。还互相帮助。并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室内课中也可以渗透德育。例如:2021年的奥运会上,在16个比赛日的角逐,中国代表团成为最为耀眼的群体,世界不仅看到了中国冠军们的激情澎湃,更看到了中国体育全新的宽度与广度。在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苏炳添一举突破9秒90大关,超越所谓黄种人9秒85的极限,闯入决赛的他成为首位站在奥运会男子百米赛道的中国人,他所诠释的中国速度,让世界看到,在中国人的面前没有什么不可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忱、顽强拚搏、永不言败的体育道德品质和坚韧不拔的运动精神。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道德养成教育
体育课虽然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学生及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原因影响师生的正常上课。为了让学生能养成一个做事严谨、细心的好习惯。因此,我在平时这样要求学生:
一、在体育课前主动检查自己的服装及鞋带,让学生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也互相监督。
二、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体验的机会,寓德育内容于各项活动之中。
三、开展手抄报制作比赛、学生体育运动会成绩展示会、等。培养学生和竞争与交流意识。使教学有生气,学生有动力,学习有兴趣,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良好的育人环境里快乐成长。
四、把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的活动图片,进行整理、编辑,制作成相框,挂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让学生在参观与感受中,增加学生体育教育的认同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此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对学生进行可持续的体育教育。
总之,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体育知识技能入手,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实现了体育知识技能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割裂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体育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是把体育课上成枯燥的纯体育技能训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