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黄静静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利辛中学)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是小学教育的要求和目的。通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熏陶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思想品德。经过多年教学的经验积累,针对数学教学,本文总结了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方法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可见其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人们也常说:“智育不合格,出次品;体育不合格,出废品;德育不合格,出危险品。”足以说明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明显没有品德课、语文课、班会课上那样目标明确,教育点完整系统。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但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渗透到各个学科,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处处都可进行德育教育。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除了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外,结合学科特点的德育渗透也从未松懈过。“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描述,我相信只要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点点滴滴的有机渗透,一定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重视德育的渗透,把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重点在于把握两者的比重。既不能将数学课上成德育课,也不能完全忽视德育的培养。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结合数学和德育教学呢?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抓住渗透的切入点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里面隐藏着很多德育元素,教师可利用这些元素,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德熏陶。如在预备课“美丽的校园”中,教师带领学生数数。当数“一面国旗”时,可穿插对国旗的介绍,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含义,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数到“两位向老师敬礼的学生”时,教师可以说:“这两位同学真有礼貌,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样,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尊师有礼教育。又如,在“认识序数”时,教材编排了“排队买票”情境图,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的教育。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教学“认识6和7”时,根据教材的“打扫卫生”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在教学“认识7和8”时,根据教材的“浇花”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认钟表”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总而言之,只要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利用这些德育元素,就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利用数学活动,展开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拿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吧,例如: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我组织了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半径的两个圆放在一起,小组成员开始分工进行圆的周长的测量、记录、分析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既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又为他人的学习负责。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活动,操作讨论,思考提升,既体现了学习的和谐,又感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意识。
实践活动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七巧板、几何图形、对称、旋转、测量等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德育教育的机会。例如:“圆的认识” “对称图形”教学时,我让学生画、剪、拼,设计美丽图案等;在交流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在设计中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教育。又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指导学生实地测量教室地面面积、篮球场面积等,使学生既建立了概念,又学会了测量的方法,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在教学“元、角、分”时,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三、持之以恒,随时随地渗透德育
“认真、有礼、守纪”是小学生的行为标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处处渗透对这些品德的培养。例如,在日常作业中,教师不应只注重表扬计算正确率高的同学。那些认真订正错题的同学,体现了做事认真、对自己的学习有责任感的良好品德。他们同样也应该收到老师的表彰和鼓励。再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向老师问好,下课向老师说“谢谢”。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尊敬老师,礼貌待人的习惯。此外,老师在课堂中也要注重课堂纪律的管理。要求学生先举手后发言,别人回答问题认真倾听,不要插嘴。通过抓这些课堂纪律,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守纪的学习者、提问者和聆听者。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监督与培养,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做好长期严抓的心理准备。学生在养成正确习惯之前往往会多次犯同一个错误,此时老师对学生的反复犯错要有耐心。通过一次次的指正和鼓励,使其能够矫正原来不好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数学教学中,要反复地强调答题规范,坚持狠抓课堂纪律。例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强调数字要规范书写,保持书写工整美观。这样的要求应在之后的多年教学中坚持下去,不能因为到了高年级就只注重正确率而不重视书写规范。再如,在常规教学中,坚持对课堂内容进行系统地预习和复习。每一单元都如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以身作则,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
老师是在学校中学生最好榜样。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树立文明、有礼、有责任感的榜样,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养,文明有礼,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老师应该处处严于律已,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数学答题书写工整规范,教师在板书时就要一笔一画工整书写、数学公式与数学符号要认真、规范地书写;要求学生专心听课,教师在上课时也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学生在教师高尚人格魅力的熏陶下,良好的思想品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德育渗透方式远远不止这些,它如细雨,润物无声。不论是教师的道德要求还是职业需要,教师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只要把握好教育力度,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培养,就能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一个健全、良好的品格。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科特点,正确及时的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不失时机的将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那么知识教学、智能培养、德育教育就能同步提高。同时,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老师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小飞.小学数学教学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12)
[2]黄云仁.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J].新课程(综合版),2018(12)
[3]李荣.数学学科德育渗透问题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2)
[4]顾玉娟.日记撑起数学教学的一片蓝天[J].试题与研究,2018(2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可见其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人们也常说:“智育不合格,出次品;体育不合格,出废品;德育不合格,出危险品。”足以说明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明显没有品德课、语文课、班会课上那样目标明确,教育点完整系统。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但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渗透到各个学科,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处处都可进行德育教育。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除了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外,结合学科特点的德育渗透也从未松懈过。“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描述,我相信只要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点点滴滴的有机渗透,一定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重视德育的渗透,把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重点在于把握两者的比重。既不能将数学课上成德育课,也不能完全忽视德育的培养。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结合数学和德育教学呢?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抓住渗透的切入点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里面隐藏着很多德育元素,教师可利用这些元素,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德熏陶。如在预备课“美丽的校园”中,教师带领学生数数。当数“一面国旗”时,可穿插对国旗的介绍,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含义,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数到“两位向老师敬礼的学生”时,教师可以说:“这两位同学真有礼貌,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样,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尊师有礼教育。又如,在“认识序数”时,教材编排了“排队买票”情境图,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的教育。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教学“认识6和7”时,根据教材的“打扫卫生”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在教学“认识7和8”时,根据教材的“浇花”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认钟表”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总而言之,只要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利用这些德育元素,就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利用数学活动,展开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拿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吧,例如: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我组织了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半径的两个圆放在一起,小组成员开始分工进行圆的周长的测量、记录、分析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既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又为他人的学习负责。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活动,操作讨论,思考提升,既体现了学习的和谐,又感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意识。
实践活动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七巧板、几何图形、对称、旋转、测量等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德育教育的机会。例如:“圆的认识” “对称图形”教学时,我让学生画、剪、拼,设计美丽图案等;在交流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在设计中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教育。又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指导学生实地测量教室地面面积、篮球场面积等,使学生既建立了概念,又学会了测量的方法,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在教学“元、角、分”时,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三、持之以恒,随时随地渗透德育
“认真、有礼、守纪”是小学生的行为标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处处渗透对这些品德的培养。例如,在日常作业中,教师不应只注重表扬计算正确率高的同学。那些认真订正错题的同学,体现了做事认真、对自己的学习有责任感的良好品德。他们同样也应该收到老师的表彰和鼓励。再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向老师问好,下课向老师说“谢谢”。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尊敬老师,礼貌待人的习惯。此外,老师在课堂中也要注重课堂纪律的管理。要求学生先举手后发言,别人回答问题认真倾听,不要插嘴。通过抓这些课堂纪律,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守纪的学习者、提问者和聆听者。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监督与培养,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做好长期严抓的心理准备。学生在养成正确习惯之前往往会多次犯同一个错误,此时老师对学生的反复犯错要有耐心。通过一次次的指正和鼓励,使其能够矫正原来不好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数学教学中,要反复地强调答题规范,坚持狠抓课堂纪律。例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强调数字要规范书写,保持书写工整美观。这样的要求应在之后的多年教学中坚持下去,不能因为到了高年级就只注重正确率而不重视书写规范。再如,在常规教学中,坚持对课堂内容进行系统地预习和复习。每一单元都如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以身作则,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
老师是在学校中学生最好榜样。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树立文明、有礼、有责任感的榜样,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养,文明有礼,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老师应该处处严于律已,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数学答题书写工整规范,教师在板书时就要一笔一画工整书写、数学公式与数学符号要认真、规范地书写;要求学生专心听课,教师在上课时也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学生在教师高尚人格魅力的熏陶下,良好的思想品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德育渗透方式远远不止这些,它如细雨,润物无声。不论是教师的道德要求还是职业需要,教师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只要把握好教育力度,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培养,就能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一个健全、良好的品格。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科特点,正确及时的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不失时机的将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那么知识教学、智能培养、德育教育就能同步提高。同时,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老师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小飞.小学数学教学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12)
[2]黄云仁.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J].新课程(综合版),2018(12)
[3]李荣.数学学科德育渗透问题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2)
[4]顾玉娟.日记撑起数学教学的一片蓝天[J].试题与研究,2018(25)